我們經常聽到中醫說“飲食要節制,起居有規律”。其實,這原本是《黃帝內經》中提出的養生理念。 “有規律”就是要有一定的規律,符合自然和人體生理的正常規律,這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規律。
那么,這個“法”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古人將晝夜分為十二個小時,每一個小時相當于現代的2個小時。相應地,人體也有十二經絡,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經脈依次隸屬于十二臟腑。
根據中醫理論,每個時辰都有自己的經絡“值班”。人體要想健康,就必須按照時間來保持健康。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詳細分析一下每個時辰的養生保健要點:
十二小時養生法
1、午夜23:00至凌晨01:00,膽經是熟睡時間。
此時人體陰氣最盛,陰主睡眠。子時要睡覺,進入深度睡眠狀態,以培養良好的勇氣。
《黃帝內經》云:“十臟皆歸于膽”。心、肝、脾、肺、腎、胃、小腸、大腸、膀胱、心包、三焦等臟腑功能若要正常運作,全靠勇氣的成長。因此,必須在午夜時分進入深度睡眠狀態。
2、丑時01:00至03:00肝經滋養肝血
《素問·五臟生成論》云:“老人血歸肝”。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說,當人躺下休息的時候,血液就會回到肝臟,只有這樣,肝臟才能得到滋養。
1點到3點是肝經活躍的時間。這段時間保持熟睡,使生成的陽氣得到滋養,也有利于肝臟的排毒。所以這個時候不宜熬夜、玩游戲、喝酒,否則肝臟無法正常工作,長此以往就會出現問題。
3、肺經03:00至05:00陰時,深睡養肺。
凌晨3點到5點是肺經最強的時候。肺負責將人體的氣血輸送到全身,使人早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
對于肺病患者來說,此時是養肺的最佳時期,應保持安寧的睡眠。如果此時熬夜,久而久之肺氣就會衰弱。
中醫說,肺是嬌嫩的器官,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對其的保養,生活中多吃白色食物,如梨、百合、甘蔗、銀耳等。
4、卯時05:00-07:00大腸經當令,全身排毒
《素問·令蘭秘典》云:“大腸為傳導之官,變化在此。”
早上5點到7點,大腸經開始努力工作。這是排除體內廢物的好時機,應該養成早上排便的習慣。起床后喝一杯溫水,有助于排便和排毒。
若有便秘,可取核桃仁、芝麻各30克,搗碎,用開水沖服。這兩種食物都含有大量的脂肪,有助于潤腸通便,消除便秘。
5. 07:00-09:00之間及時補胃經
《黃帝內經》云:“胃為五臟之海,水谷諸入胃,五臟皆發氣于胃”。換句話說,胃是儲存食物并產生營養供給五臟的器官。活動來源。
七時至九時,為胃經當令。此時胃經活躍,需要足夠的食物來消化,所以早餐一定要吃。
注意早餐要營養均衡,富含蛋白質。除了雞蛋之外,還可以吃一些含纖維的食物,比如粗糧,對普通人的脾胃有好處。
6、09:00-11:00是脾經當令,幫助消化。
上午9時至11時是脾經最活躍的時期,脾主運化,幫助營養吸收。這是大腦最活躍的時候,也是一天中第一個富有成效的時間。
中醫認為,脾為后天生命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在胃分解之后,需要脾來進一步消化。脾通過運化提取食物中的精微物質,并將這些精微物質分布到全身各處,以支持人體的活動。活力。
此時揉腹,有利于健脾滋陰。肚臍以下,左摩36次,右摩24次,上下摩18次。
7. 11:00至13:00之間小憩心經。
此時人體陽氣最強,午飯后應小憩一會,以調和陰陽,保證下午的精力。陽虛的人如果善用午睡的機會,可以補陽氣,養心氣。
《黃帝內經》云:“心為君之官,主血脈,藏神氣,其美在面。”只有養心,心氣才能旺盛,血脈才能正常運行;
建議大家這個時候小憩一下。子時屬陰,午時屬陽。如果午睡,陰陽調和,就能氣血通暢,避免各種疾病。
8、13:00至15:00之間,小腸經及時清濁。
下午1點到3點,小腸經當令。小腸能分清濁氣,使清氣上升,吸收精微,輸送至周身;濁氣下降,將渣滓送至大腸。
民間常說一日三餐中“早餐吃如皇帝,午餐吃如平民,晚餐吃如乞丐”。
因此,我們在吃午飯的時候,應該吃得比較簡單。這樣到時候就不會給小腸帶來太大的負擔。這樣到時候就不會給小腸帶來太大的負擔。
9、膀胱經需要在15:00到17:00之間適時排毒。
《黃帝內經》云:“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于其內,化為氣即可釋放。”
膀胱經此時最為活躍。喝一些白開水和茶可以補充膀胱,有利于體內雜質的排出。
另外,從頭到腳的膀胱,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也是人體抵御外界風寒的重要屏障。如果這條經絡通暢,外寒就很難侵入,體內的毒素就會及時排出,就不容易出現外寒內傷的情況。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手敲擊膀胱經。一天只需30次。
10、酉時17:00至19:00,按摩腎經至泉。
此時喝一杯溫水,可以幫助排除毒素,清潔腎臟和膀胱,預防結石病。
“腎為神之府,生命之根本”。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臟對于人體的生長發育和機體功能的調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體的生命活動需要腎氣的不斷溫養。另外,“頭發為腎之精”。有些人的胡須、頭發過早變白,這也與腎虛有關。
腎經上有一個重要的穴位,叫涌泉穴,很好找。把我們的腳趾勾向腳底,腳底的凹陷就在那里。此時按揉涌泉穴可以補腎、健腦、益智、延年益壽。
11、須時19:00至21:00,心包經適時說出心聲。
晚上19:00至21:00為心包經時令。
《黃帝內經》云:“心者,君主之官”。也就是說,心是人體的君主。此時,應保持心情輕松愉快。可以坐在外面聊天,緩解一天的疲勞,但要避免劇烈運動。
心臟不好的人此時可以按摩心包經上的穴位,比如內關穴。
12. 21:00~23:00亥時念三焦經小憩
晚上九點,三焦經準時。三焦經負責全身氣血的運行。三焦經脈連接百經脈,百經脈休養生息。此時睡覺可以休養、調整臟腑之氣,對身體非常有益。
“生態”是指生物體與其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生態倫理是人們關于生命存在與生態環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范和道德實踐。 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境危機的普遍認識,生態意識突然走出專業圈子,走上公眾舞臺。它被賦予影響人類環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平衡的重要任務,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道教不是生態學,但其生態倫理精神卻因其獨特的特點而成為其他學說和宗教不可替代的。否則,它也不可能衰落和復興,并流傳至今,影響深遠。在倫理理解上,道教的特點是強調喜樂、安寧、安寧、生活的簡樸,以及心靈的充實和擴展。它注重自我與自然的協調,以人為本,內容簡單而深刻,博大而概括,趣味無窮;在倫理實踐方面,道教致力于修道、修道。保持低調,淡泊名利,在情感、行為、自然、人倫、文化的互動中尋求生命的永恒。因此,它表現出開發生命活力的自覺主動性以及對自然生態與人類關系的認識。與自然物體的同一性和倫理理解的整體系統性。用道家的話說就是“天道不可違”1、“順自然之道”。這個本質是指事物的本質、生命的本質、社會的本質。認識事物、生活、社會的本質,尋求生活、自然應有的風采、態度、氛圍,是道家倫理追求的目標和精神支柱。
道家生態倫理精神,體現在其精妙深邃、引人入勝的內容和內涵,蘊藏在使其得以長久延續和發展的生命力。具體來說,道家生態倫理精神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道教崇拜的最高對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長生不老,達到長生不老。所謂得道,就是通過修煉將道融會貫通。因此,在中國眾多的宗教中,道教是最注重現實生活的一種。在它看來,世間萬物都是一體的,自然界萬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人類是世界和萬物的一部分,應該享受生命、重生、憎恨死亡,這樣生命才能不斷升華。人類還必須以平等意識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存在和個體性。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提出:“天地和和,與萬物共生”。 2它認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一個人類與各個層面的自然事物和諧相處、共存共榮的世界。在道家思想家葛洪身上,萬物平等的意識也十分清晰和豐富。他認為,通過修煉,人們可以實現“長生不老”、“肉身不朽”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與自然合一或與萬物合一。領域。道家也有“生命與道合一,重人重生”的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源。莊子曰:“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天地萬物,與我為一。”這說明道家注重從宇宙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人的意志。萬物一體的生態倫理精神告訴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創建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社會。
二是與生俱來的精神。與萬物一體的精神相關,道家認為生命的最高境界和準則是生萬物而不具物的道德。道教認為,人類身體修養和精神完善的最高境界就是“道”。 “道”是怎樣產生的?葛洪提出:“道從一而生,高貴而無巧,各居一處,與天、地、人相似,故曰三位一體。天一清,物也。”地清凈了,人才能生,神才能有靈。” 3 他還認為這是老子智慧的體現。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本質是:“道之尊,德之高,人之命,常為自然。故道生,德為獸”。生則養之,養則毒之,養則伐之,生而不存,行而不恃,長而不殺,謂之玄德。由此看來,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想法。高尚的道德是繁衍萬物而不為己所用,幫助萬物而不為功勞,引導萬物而不主宰萬物。唐代道家、醫學家孫思邈就是這種精神的踐行者。他的醫學理論建立在天人合一、生命不存在的理論基礎上。他說“天有四時五行”、“人有四枝五寶”。 ” ,“陽用其形,陰用其精,天人同也。” “良醫導人用石,救人打針,天地間有禍可消”。 4 孫思邈本人“學數術,論正藝”,不僅有高超的醫術,而且具有高尚的道家精神,具有相當的現實意義和普遍意義。世間萬物持續均衡發展的理念,揭示了人類必須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有事無事,強求才能成事,才能取得成果。 , 這將是適得其反,破壞和諧,達不到高水平。
三是成事精神。道教之前,《易經》說:“夫子和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時之序”。天地之和。”這里指出,天地之道是對立的,也是協調的,其協調是通過人來調解的。老子把人提到了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很大,地很大,人也很大。域有四大,人類占據其中之一。”既然“人也大”,那么人就不僅僅是依賴自然、受自然控制,而是必須控制自然規律。因為人類要依賴自然。道教進一步提出: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審時度勢,求仙求道,而不是逆天而行,“輕舉妄動”。將不可避免地敗壞他們的品格甚至危及人類本身,道家認為,人與宇宙萬物是相互反應的,其基礎是人與萬物都有靈性,人與物質是相互聯系、不斷演化的。人類作為宇宙共同體的一員,應該以促進宇宙更加和諧、完美為目標,而不應該通過破壞各種自然物體來扼殺宇宙的活力。因此,道教不僅賦予人們安身立命的思想信仰或注重教義和規則的完善和遵守,在祭祀和祈禱中尋求莊嚴和虔誠,而且還將信仰或教義和規則體現到各種道教中。功與道教,進而形成操作系統,指導信徒修行。可以說,道教是一個重道、重術、重修行的宗教。不僅重視“道”的提升,還積極推廣功法和訓練技巧。一個真正的道門弟子,對道教真義的有效把握,不僅在于了解其基本教義或擁有其虔誠的信仰,更在于苦練道教,努力積淀道教,日新月異,不斷深化、凈化信仰。這樣,充分強調了人類活動的主體能動性和人與自然的適應性。人作為天地的中介者和協調者,不僅要順應自然,還要制約和引導自然的變化,塑造萬物。
四是求同存異的精神。道家和諧無異的精神繼承自傳統倫理道德中的“和合”精神。道家《太平經》提出:“中和者,調萬物者”。它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各個層面的事物都含有陰、陽、和三個基本要素,它們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事物,故名“三行”。名字是同心的。 “元氣有日、太陰、中和三種;天、地、人有三體;天有日、月、星三種,北極為中業。地有三者,??山、河、平土;人有父、母、子三人;政有君、臣、民三人。” 5 三者合一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陰陽之道體現了天意,所以人們必須遵守陰陽原則,保持人與人、人與自然各方面的和諧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災難和分歧,實現世界和平,道教在信仰體系、煉丹符咒、儀式規范等方面發展了和諧思想。統一性和多樣性幫助人們認識到世界萬物多樣性的意義,通過保護萬物的多樣性,才有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五是循環精神。在如何有效利用自然方面,中國傳統人確立了“大”、“久”的目標,認為要實現這一目標,人必須有正直的道德,效法天地,利用自然。控制人們無限欲望的系統。 ,對自然和人類不會造成傷害。 《易經》指出了兩條路,一是“九二真吉,以中業”。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和四時,克制天下,不傷財害民”。道教也發展了類似的思想,強調生命的重要性和生命存在條件的確認是圣人的智慧、德行和業力。人類生活的理想世界是物我同一的美好社會。人們相信,在這樣的社會里,生命可以連續不斷、循環不停歇。 ,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認為,遠古得仙之人,可能長有翅膀,可以變化飛翔。他們都是非凡的,非凡的,超出了常人的本性。后來的道教更多地吸收了人情世故的思想,從生命輪回和再生的角度,把“老而不衰、延年益壽、隨意來去”6視為長生之道。五朝道家檀橋從“化”的角度看待宇宙、人生、社會,提出:“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色,形化為精,精化為肖,古肖化為依依……”7整個生命和社會的繁榮都處于變化和統一的過程中。在用材理念上,道教主張人類克制欲望,保持萬物的生機和發展活力。這與中國傳統的按季節進山伐林的思想是一致的。嚴禁采集木材、捕捉幼畜、鳥類,夏季前禁止捕捉幼畜、鳥類。禁殺魚蟹、捕撈不枯湖、狩獵不燒林的理念頗為一致。人類與生物資源相處,必須進行物質交換。物質交換不是強行占有,而是適應自然、適應自然。
六是融萬物精神。道家思想歷來將自然視為一個充滿生命的巨大系統,其中的一切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宇宙按其運行規律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集。從老、壯開始,他們就探索其奧秘,揭示自然界內在的整體關系。老子曰:“大道普天下,可左可右。萬物執生,無有遲疑,功績無名。衣承萬物,不為主,無欲為小”。萬物歸燕而不為主,而謂之大十二時辰養生法,因其不自以為大,故能成大。” 8也就是說,大道像浩瀚的河流一樣滋養萬物,沒有自私和偏愛,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萬物,一切生??命都依賴于道的滋養。我們必須善待自然世界。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天人合一”。 9 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 莊子說:“萬物皆種子,其形各異。”開始和結束就像一個圓環,沒有人能夠完成自己的命運。這就是所謂的天平。天平等者,天之尼也。”10也就是說,萬物都來自于特定的物種。但不同物質的物種之間也有聯系和過渡,就像環一樣,沒有盡頭,也沒有順序。道家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是萬物生成的總動力。唐代道士曰:“何來之事?從一出生就稱為道,道是固體而無名的。從動物生出來的,叫做德,但是德是實體的,沒有名字。試說明,天地人、仙鬼神,無道不能生。活著不知其始,成人不知其終,這不道德。不探秘,入有有終,不知無有始。我所說的自然,就是道德的恒常。天地綱目。”11這是根據物體世界的自然原理,推理出道德本體論對物體世界的意義,其中蘊含著普遍適用的生態倫理智慧。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觀察天地萬物的起點,從大道的角度觀察世界,天地一體,萬物一體,沒有分別。事物和我自己沒有這個或那個。天地萬物雖形各異,世間萬物雖各有道理,但歸根結底,各隨其情,盡其本性,各隨其自然,心平氣和。是異中同,異中同,異中同,異中合,則悟大道,融于大道。
總而言之,上述幾方面如果落實到實際,維護生物物種,綠化、美化人居環境,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意味著道家生態倫理必須而且能夠轉化為現代性。轉型的契機在于塑造具有崇高精神境界的現代人格。因為按照道家的觀念,人修煉所達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高不可攀。至高神也是人類在這個世界上創造和修煉的體現。我國宗教史專家牟仲健先生將道教神仙的人格特點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命力深沉而旺盛,所以能夠健康長壽;第二,他們有很高的精神境界,擺脫“小我”,成就“大我”,所以精神上可以不朽。第三者,具有非凡的智慧,具有高遠的洞察力和遠見,但智如愚人,輕如塵埃。四、利而不害,行而不爭,功德于世。第五,灑脫、豁達、冷靜,善于解決問題。不用擔心,永遠保持愉快的心情。能做到這些的人十二時辰養生法,堪稱活神。所謂仙境,除了幸福的人,就是美麗宜人的環境。藍天白云,青山綠水,鳥語花香,人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這是人間天堂般的美好生活。 12 我們相信,只要人們努力去融合和灌輸中國道教的萬物一體、生而無存、屈于萬物、同而不同、循環再生、融為一體的倫理精神。塑造現代人格,促進我們的物質文化建設,人間仙境才能出現在我們眼前。
現代人比古代人睡得晚。如果9點還沒有準備好睡覺,應該盡量保持心情平靜,避免生氣、高興、悲傷。您可以聽一些平靜的音樂或觀看一些輕松的視頻。
以上詳細介紹了十二時辰不同的養生方法。如果牢記這些知識,長期堅持,就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不同時間段保養五臟六腑,保持健康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