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立冬,第24個節氣。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據黃歷記載:“斗至西北維,指立冬食補養生,冬為終,立冬時,萬物終成,故名立冬。” 《月令七十二時集》云:“立,筑之始;冬,終,萬物之收”。古時候,民俗把立冬節氣視為立冬、萬物收成、補腎強身的時節。
立冬分三個季節
古人把立冬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水開始結冰;第二個時期,水開始結冰;第二個時期,水開始結冰;第二個時期,水開始結冰;第二階段,地面開始結冰;第三個時期,雉雞進入洪水,變成海市蜃樓。
意思是立冬這一天“水開始結冰”,是水和冰的結合。冬天的冷水是滋陰的。猛冬開始結冰,仲冬結冰,冬季達到頂峰。接下來的五天,“大地開始結冰”,丙莊說“結冰”,大地結冰為凝結,“太陽浮在原野上,燦爛的水面上結滿了冰”;接下來的五天,“雉雞入大水,成海市蜃樓”,“鳥入”對應“大水是蛤”,海市蜃樓就是大蛤。古人認為,海市蜃樓是由海市蜃樓的氣息形成的。
立冬時節,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已進入萬物凋零、寒風刺骨的冬季。但南方的廣東地處熱帶、亞熱帶地區,白天陽光溫暖,氣候干燥。但早晚較冷,溫差較大。秋冬之交,養生調理要順應大自然的收藏潮流。可以適當的進補,增強體質。同時要注意防寒、防燥。重點始終是潤燥滋陰、護陽補腎。
節氣與健康
保證充足的睡眠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地水冰不擾日,早睡早起”。晚了,你必須等待太陽,才能讓你的野心像躺著一樣。”若隱,若有私心,若已得,寒氣除,肌膚溫熱,致氣急被奪走。這是冬氣的答案,也是養藏之道。如果反了,就會損傷腎臟,導致春季陽痿。信徒很少。”
意思是:冬季三個月,是萬物隱藏的季節。這個季節,水面結冰,大地結冰,人們不宜擾亂陽氣,早睡晚起,必須等到天亮才起床;使情緒如大軍埋伏,如魚鳥深藏,如人有隱私,如人心有所得等等;還要遠離寒冷的地方,靠近溫暖的地方,不要讓皮膚張開出汗,這樣會造成陽氣大量流失。這是適應冬季空氣、維持人體封閉功能的規律。違反此規律,就會損傷腎氣,到了春天就會出現四肢無力、肢冷的情況。
另外,《養生新聞論》記載:“睡覺時,宜稍事休息。天冷時,加棉衣逐漸加厚,勿吃得過多。”這就是說,冬天睡覺時,不要一下子把自己蓋得太厚。 。
早上不要跑步,不需要御寒
立冬節氣前后,由于夏季地表儲存的熱量還沒有完全消耗掉,所以一般不會太冷,在晴朗無風的日子里仍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和舒適。但早晚氣溫往往較低,需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物,避免著涼。即使是健康的人也不應該穿背心或短褲去戶外運動。年老體弱者夜間外出應戴帽子、圍巾、踝襪等保暖衣物,防止頭、頸、肩、下肢受涼。
初冬,陽消陰生的趨勢更加明顯,人體的陰精陽氣也處于收斂、內養的狀態。此時保健應遵循陰陽原則,順應氣衰收斂之勢,并注意晨練“須待日出”,不宜太早,這樣才能利于陽氣的儲存和保養。
同時,運動強度不宜過高,防止出汗過多,損傷體液,消耗能量。可以選擇太極拳、八段錦、扇子舞、慢跑、健走或步行等輕松溫和的運動,并保持在稍出汗的程度,而消耗大量體能的器械運動則不適合。
另外,建議運動時隨身攜帶干毛巾,運動時及時擦干汗水。不要穿著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停留。由于氣溫下降會反射性地引起肌肉和韌帶的血管收縮,從而限制關節活動和肌肉伸展的范圍,很容易增加運動損傷的風險。因此,一定要注意運動前的準備活動。
立冬進補需謹慎
立冬時節,北方地區進入寒冷的冬季。立冬時節,民間常有吃餃子驅寒取暖的習俗。還有一句諺語“立冬不端餃子碗,凍耳無人問津”。南方地區,入冬前后,廣東大部分地區仍處于秋季涼爽氣候,但弱冷空氣不時襲來,常伴有驟然降溫,早晚有寒意。氣候正在慢慢過渡到嚴寒的冬季。此時,也是人體補虛、強身的重要時期。
“立冬補冬,補虛口”,為了補充元氣,抵御即將到來的寒冬,南方地區也有立冬進補的習俗。牛羊肉、雞肉等肉類由于熱量相對較高,防寒效果也較好,在冬季食譜中較為常見。
立冬的飲食營養應遵循“秋冬養陰”、“不擾陽氣”的原則,宜平和平和。過于辛辣過熱的食物容易損傷陰液,過于油膩或重口味的菜肴又容易加重胃腸道的負擔。道負擔大,不宜吃太多。
現在氣候干燥,人們容易出現口干、眼干、鼻干、皮膚干燥等陰傷癥狀。因此,在滋補身體的同時,還必須注意滋陰潤燥。宜多吃大白菜、菠菜、白蘿卜、鮮棗、石榴等。 、蘋果、柑橘、柿子等時令蔬果不僅可以補充人體水分,還能調節腸胃功能,促進消化。
需要提醒的是,立冬進補時,還必須注意飲食和動態平衡的問題。你不能只吃東西而不動。適當的運動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血液循環,暢通血管,更重要的是控制體重,增強體質,為寒冷的冬季做好準備。
“黑”菜補腎氣
秋冬之交,應順應自然之氣潛伏之勢,注意滋補腎氣,以助陽氣固實。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飲食是健康之本,“藥補不如食補”。飲食療法相對溫和。如果能根據具體情況善用食物,就不會失去藥物的效果。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人體的肝、心、脾、肺、腎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并以五種顏色代表。分別為藍、紅、黃、白、黑。 “腎主冬”,所以冬季保健重在補腎食補養生,而“黑入腎”,所以吃“黑”是補。
例如,黑米滋陰補腎,健脾益肝;黑豆補肝腎,強筋骨;黑芝麻補肝腎、明目烏發;黑棗和胃、健脾、補腎生髓;黑木耳滋陰、潤肺、補骨。這些黑色食材在秋冬之交有利于養胃、補腎等。
海帶、紫菜等深色食物雖然營養價值豐富,但性寒。主要具有清熱、解暑、除濕的作用。吃太多容易損傷陽氣,所以一般在夏季或初秋比較適宜。食用。
“艾”適時護陽氣
除了立冬時的食補外,艾灸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進補”方法。 《扁鵲新書》云:“人無病時經常用艾灸,不一定能長生不老,但仍能活百歲以上”。
艾灸是用艾條或艾葉制成的艾條熏烤人體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療疾病的一種傳統療法。因為艾灸可以溫陽,使正氣充沛,邪氣無法侵害,所以能起到很好的強身祛邪、保健防病、保健長壽的作用。下肢的足三里、三陰交、涌泉,腹部的神闕、氣海、關元,背部的大椎、命門、腎俞,都是強身健體常用的穴位。
艾灸的好處雖多,但一般比較適合體質虛寒的人,如怕風怕冷、手腳不冷、口渴不愛喝水或喜喝熱飲、胃口不好等。稀便。但口干咽干、反復口瘡痤瘡、潮熱盜汗、胃部不適、便秘、小便黃赤等,以及陰虛火旺或體質虛弱者不宜食用。偏于濕熱。
艾灸操作簡單,適合個人在家操作。最常用的施灸方法是點燃艾條一端,對準需要施灸的穴位或患處,距皮膚約2~3厘米,進行熏灸。一般每個部位艾灸10分鐘。操作時應保持適宜的溫度,保證受灸者感覺舒適,施灸部位皮膚應呈現紅色。
糖尿病患者施灸時,皮膚感覺容易減退,應特別注意避免燙傷。對于頭面部或重要臟器、大血管附近的一些穴位,應避免施灸或選擇適當的施灸方法。尤其不宜用艾炷直接艾灸。
另外,孕婦禁止艾灸腹部。過飽、勞累、饑餓、醉酒、口渴、驚恐、憤怒等人應慎用艾灸。
冬天曬太陽比喝人參湯還好
冬天曬太陽比喝人參湯更好。其實,立冬最好的補腎方法就是曬太陽。陽光可以增強人體的陽氣,行氣血,祛寒陰,對腎虛有好處。
不過,也要適量曬太陽。每次日光浴的時間可控制在30-60分鐘。背對太陽,不要抬起臉對太陽。冬季的上午8點到10點陽光最柔和,正是為身體補充維生素D的好時機。中午11點到12點之間陽氣最強,可以補充人體的陽氣。大家可以選擇方便的時間出去曬太陽。
立冬穴位保健
腎主冬氣,故立冬針灸仍沿用“補腎納氣”的原則。推薦的保健穴位是腎俞、關元、涌泉。
腎俞穴
定位:在腰部,后正中線,第二腰椎棘突下1.5寸處。
方法:雙腿并攏坐在床沿上,雙手掌心相互搓熱,然后輕輕放在背部和腰部,上下按摩下背部的腎俞穴(在脊椎處)與肚臍同一水平,左右兩側兩指寬))直到感覺到熱為止。
功效:早晚各一次,每次按摩200次。腎俞穴是一個很好的補腎穴位。按摩可以強腎納氣。
關元穴
定位:關元穴位于人體“陰脈海”任脈上,前正中線上,臍直下三寸處。
方法:古人將關元描述為男子藏精、女子藏血之所,可見關元穴的重要性。每天可以以關元為圓心,左手掌或右手掌逆時針、順時針揉搓3~5分鐘。然后用雙手食指指腹重疊敲擊穴位20次,直至局部有酸脹感。
功效:經常按摩可補元氣、強身固精、祛寒回陽。
涌泉穴
位置:涌泉穴位于足正面凹陷處,第2、3趾間趾縫線頭端連線的前1/3處,即足前凹陷處。當腳趾彎曲時。
方法:睡前用熱水泡腳,如有酸脹感,可按摩腳底涌泉穴。泡腳的水溫在40℃左右,最佳時間是19點到21點之間。這是腎經氣血最弱的時候。
功效:腎經起于腳,以腳底涌泉穴為主穴。經常泡腳、按摩腳底,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環,達到滋補肝腎的效果。
膳食醫學
中醫認為,冬季是人們進補的最佳時期。民間自古就有“冬補食”的飲食習俗。相信進補可以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助于在寒冷的冬季抵御嚴寒的侵襲,也可以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就有了“冬補”。民間有“來年打虎”的諺語。
1.烏烏黑發飲
材料:黑豆50克,黑芝麻30克,黑米20克,核桃仁碎10克,去核紅棗10克,冰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所有材料放入攪拌機中,加適量水打成稠漿,然后將稠漿倒入鍋中,用中火,邊煮邊攪拌至沸騰,加入適量冰糖,再煮3分鐘。
功效:補腎養血,養發美容。適合腎氣不足、頭發干燥易斷、易脫發、或過早脫發的人。
2、首烏紅棗桂圓粥
材料:何首烏30克,紅棗5枚,桂圓肉15克,白米100克,冰糖適量。
制作方法:將以上材料全部洗凈后,紅棗去核備用;鍋內加水適量,放入何首烏,中火煮1小時,濾去湯汁,除去藥渣。將首烏藥汁倒回鍋中,加入其余材料,加適量水。大火煮沸后,轉小火煮約45分鐘。定期攪拌。最后加入冰糖,繼續煮5分鐘。
功效:益肝腎,益氣血,烏須發,養顏。適合肝腎虧虛、氣血不足的人食用。
3、補腎強腰湯
材料:巴戟天20克,杜仲20克,熟地黃30克,枸杞20克,淮山50克,豬脊椎500克,紅棗5枚。
制作方法:將以上材料洗凈,豬脊骨焯水后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鍋中。加入足夠的水,用大火煮沸。轉小火繼續煮約2.5小時。加鹽調味。
功效:補肝腎,強腰筋骨。適合勞損體質虛弱、肝腎不足、腰腿軟弱的人食用。
4.板栗烏雞湯
材料:烏雞500克,板栗200克,山藥50克,紅棗5枚,枸杞15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將烏雞宰殺后,去掉羽毛和內臟,洗凈,切成大塊;將栗子去皮去皮,紅棗、枸杞洗凈,與其他材料一起放入湯鍋中,加入足夠的水,用大火煮沸。 ,小火煮約2小時,然后加鹽調味。
功效:補腎益精,健脾養血。適合脾腎兩虛、精血不足的人食用。
5. 蟲草蒸鴨
材料:冬蟲夏草5朵,老公鴨1只,黃酒、姜、蔥、鹽適量。
做法:將老鴨去掉羽毛和內臟,沖洗干凈,放入鍋中煮至水起泡沫,撈出,將鴨頭順頸剖開,放入冬蟲夏草,扎緊用一根線,放在一個大碗里,加入米酒、姜、蔥、鹽和水。然后將大碗放入鍋中,將鴨子蒸2小時左右。
功效:以冬蟲夏草為主要成分,補腎陽、益精血;老鴨為補,滋陰補虛。 ■
【來源:本文內容綜合整理自廣東省中醫院、中國中醫、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