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中儲糧林甸糧庫火災:大火被撲滅原因正調查
今年6月是第12個全國“安全生產月”。5月30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局長剛發表熱情洋溢的活動致辭,次日下午中儲糧黑龍江林甸直屬庫一場大火導致5.14萬噸糧食“過火”。6月2日下午,中石油大連石化分公司發生油渣罐爆炸事故。6月3日凌晨,吉林省德惠市寶源豐禽業有限公司發生火災,目前已造成119人遇難,長春市5家醫院共收治60名傷員。
四天三起安全重大事故,為這個安全生產月蒙上一層濃重陰霾。當然,發生在東三省的這三起安全事故,彼此間并無關聯。輿論關注在于,該如何汲取教訓,強化安全生產意識。而這都不能不涉及對事故的調查與責任追究。
這三起事件中,寶源豐禽業公司傷亡人數最嚴重,事故原因卻可能并不復雜。從目前情況看,這起事故應是平時安全生產抓不到位所致。相對來講,更應關注的是善后理賠、傷害者家屬安撫等問題。只要當地有關部門不把簡單問題復雜化,不帶著片面的“維穩思維”處理事態,后續工作并不難以開展。
但對另外兩起事故,麻煩的卻可能在于事故的責任調查與追究上。
對于中儲糧直屬庫大火事件,目前消防部門公開的火災原因,系配電箱短路打火引發火災。這個結論可能會讓許多人“大失所望”。不無湊巧,在火災發生前幾天,中央第一巡視組剛進駐中儲糧總公司。許多人因此把這與大火聯系在一起,認定“火燒連營”的背后必有隱情,不排除中儲糧下屬單位是以大火遮掩“虧空”。在這輿論背景下,如何讓人認可相關結論,顯得尤為重要。
大連石化分公司油渣罐爆炸事故,造成2人失蹤,2人重傷。這是一家“事故大戶”,據悉這家企業4年來已發生至少6起事故。人們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該企業因輸油管道爆炸等事故,被國務院認定為責任事故,64名責任人被給予黨紀、政紀處分,14名責任人被移送司法追究刑責。目前來講,這起事故因何發生是一回事,如何讓公眾相信這家企業不會再成為“定時炸彈”,可能顯得更加迫切。
這種種問題的解決,都必須建立在科學調查的基礎上。例如中儲糧林甸直屬庫火災事故,從相關情況看,中央巡視組進駐總公司與下屬單位發生火災并無必然關聯,但要打消公眾疑慮,恐怕不能光靠簡單公開鑒定結果。有關方面除了及時公開信息,還應以更具公信力的方式,讓公眾認可相關結果。這其中應包括邀請或允許各方媒體(甚至包括外媒)對事故展開獨立調查,還原事故完整真相,以供公眾作出客觀判斷。
對事故進行徹底的追責處理,也是回應公眾疑慮不可或缺的環節。據悉,中儲糧林甸直屬庫主任郜彥平等9人因涉嫌重大責任事故罪已移送公安機關。這可能是對事故的初步處理措施,否則恐怕難以服眾。據報道,作為國家級儲備糧庫,林甸直屬庫卻只有一個消防水池和給消防車加水的水鶴。這些安全隱患的存在,難道與總公司安全把關不嚴、監管不到位,沒有半點關系?
話說回來,事故原因調查和責任認定必須科學嚴謹,經得起質疑。因此,重視公眾輿論的同時,也不必被有些輿論牽著鼻子走。簡單講,既不能放走相關責任人,也不能為了敷衍民意而隨便處理什么人。這樣的話,也才能夠從中真正吸取經驗教訓。
今年全國“安全生產月”活動的主題是“強化安全基礎,推動安全發展”。強化安全,既要靠平時常抓不懈,也有賴于發生安全事故后科學調查原因、嚴肅追究責任,以及認真汲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