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體曝光了山西粟海集團養殖的雞從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45天,整個喂養過程用的都是飼料和藥物。12月19日,央視曝光了肯德基、麥當勞所用原材料是生長僅45天的“速成雞”。一時之間,“速成雞”成了2012年末的關鍵詞。
到底什么是“速生雞”?
媒體報道中所說的“速生雞”,也就是隱性白羽肉雞,老百姓俗稱“快大雞”。這是國外引進的品種,完全可以在適當的條件下達到45天出欄的效果,上海市家禽行業協會秘書長陳家棟解釋說。“速生雞”之所以長得比國內本地雞快的多,除了品種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關鍵是“營養合理”,每一個生長階段都有不同的飼料配比。如嚴格按照農業部要求養殖,未添加影響健康的物質,45天速成雞可放心食用。這種“快大雞”的優點是長得快、個頭大、肉嫩、上市快、價格低,缺點是損失了一定的口感。
“快大雞”之所以具有這些優異的性狀,完全得益于幾十年的精心培育和現代化的飼喂方式,與激素催熟沒有任何關系。據中國農科院畜牧獸醫所動物飼養與標準化研究室主任張宏福所言,激素的成本不僅高,技術要求復雜,而根據眾多實驗數據表明,添加使用激素對于促進雞肉生長其實并無效果,還會增加肉雞患心臟疾病、腹水等疾病的風險,增加死亡率。因此,在肉雞的生長過程中使用激素,是費力不討好的事情。
“速生雞”由來已久?
“速生雞”的養殖方法并不是源于我國,自1950年開啟起現代養雞后,肉雞40天左右出欄的計算,截止到2012年世界商品肉雞大部分都是在42-48日出欄的,其中最常見的是45日出欄。
據《明鏡》周刊報道,在現代養雞業起源的德國以及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的美國,一些養雞場甚至還存在33天即可出欄的肉雞。通過另一組數據可以看出近70余年來,世界范圍內的肉雞生長性能是如何穩步提高的。在1935年,肉雞成長到1.3kg的體重需要耗費90天,而到了1986年肉雞僅需45天就可以長到1.8kg,而根據2005年修訂的《中國商品肉雞生產技術規程》的規定,肉雞在42天的體重達到2.42kg也是正常的。
如何看待“速生雞”?
對于“速生雞”,消費者的態度也不一,一些消費者搞不清楚“速生雞”與“藥雞”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一些消費者則對洋快餐店的食品表現可謂“聞雞色變”,且大都表示會謹慎食用,或者至少是風頭期間不會食用相關含有雞原料的快餐。
在“速生雞”風波中,部分專家則認為涉事洋快餐企業缺乏認錯態度,“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不論是肯德基還是麥當勞都是急于撇開和涉事供應商之間的關系,并且稱‘如果發現任何不合格的原料,發現一個處理一個,并嚴格處罰供應商’,但是每次通篇的聲明很難找到‘對不起’或者‘道歉’的字眼。”
而針對消費者對“速生雞”的質疑,農業部專家表示:“速生雞”這個名稱是不恰當的,因為這個品種的出欄時間是42天,它有一個嚴格的規程。“下一步,我們將會進一步加強對整個養殖業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提高養殖業的水平,特別是加大對濫用抗生素、濫用獸藥的養雞企業、養雞戶的監督打擊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通過我們上上下下的努力,為我們的消費者提供合格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