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有可能是全國最大的魚翅消費市場,每天干魚翅的消費量在5000斤左右,粗略計算下來北京地區每天的魚翅消費額就是1個億。
其實,這每天一個億還只是從干魚翅消費估算而來,如果再加上由粉絲做成的山寨魚翅消費,可能實際數額遠不止一天一個億。當然,北京每天至少吃掉一個億的魚翅,這個數字已經足以令人觸目驚心。
每天至少消費一個億的魚翅,首先拷問的是公款吃喝。因為就人口來說,上海、重慶等城市,人口比北京更多,就商業活動的活躍程度來說,上海、廣州等地方商業活動也比北京更活躍,而北京卻能成為最大的魚翅消費市場,這里面自然就不能不牽涉到數額巨大的公務宴請。
有鑒于此,在2012年全國兩會期間,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曾經在微博上表示,簽名支持全國政協委員、雅昌企業董事長萬捷關于“拒吃魚翅”的提案。丁立國等30多位人大代表還共同提交了《關于“制定禁止公務和官方宴請消費魚翅規定”的提案》。但如何從“三公”上對魚翅消費說“不”,讓魚翅消費與公務吃喝徹底脫鉤,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北京每天至少“吃”掉一個億的魚翅,也拷問我們的飲食文化。魚翅,由鯊魚鰭去除皮肉而制成,是中國傳統奢侈食品之一,始見于《宋會要》,明朝人開始吃魚翅,后來還成了宮廷御膳。據說,明熹宗朱由校就很喜歡吃由魚翅等制成的“一品窩”。吃魚翅真正流行在清乾隆年間,并在晚清完成了從珍貴食材到奢侈品的演變,遂有“無翅不成席”一說。
在今天,魚翅與鮑魚、燕窩三者構成最名貴的食材,名列最高檔的菜肴。在很多人那里,魚翅被當作官場飲食文化、公務商務宴請的標志,食用魚翅已成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象征,它代表著某種高檔、某種體面。但這種飲食文化,在世界很多地方已經遇到強勁的挑戰,在美國和加拿大,已經有很多城市立法禁止食用魚翅,我們也需要對這種從老祖宗那里傳下來的飲食文化加以反思了。
一天一個億的魚翅消費,也拷問我們每個人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據新東方董事長俞敏洪告訴新華社記者,他簽名支持“拒吃魚翅”的微博一出,“在網上被罵了個半死”。俞敏洪表示,“網友說你們政協委員連老百姓的生死問題都不關心,去關心鯊魚的生死問題,但我覺得這個是不矛盾的,我們除了關注老百姓的問題,也應該關注環境問題、全球問題、氣候問題、為后代著想的問題,試想一下,在十年、三十年后,我們的后代只能在電視上看到鯊魚,那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其實,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每個人來思考,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