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爆成都市紅會在汶川地震后設立的募捐箱善款,因多年未取,導致箱內紙幣長出白毛。據當時出資制造募捐箱的公司負責人表示,原本應放在公共場所的募捐箱,有些被嚴重損耗,甚至被盜,最后超過500臺募捐箱被棄于倉庫。直到今年6月,紅會才派人到倉庫,清點募捐款。
這本是一個多贏的合作。出資制造募捐箱的公司通過募捐箱視頻廣告回收成本以及維修資金,廣告投放、收益由出資的兩家公司獨立經營;紅會則只對視頻內容監管,并依據相關規定,按照合法的流程獨立操作對募捐箱內現金的收取工作。該公司能通過廣告回收成本,甚至有收益和提升企業形象,而紅會則可省卻不少的募捐投入,如果按照最初的協議設置3000個募捐箱,對于公眾捐款就是極大的方便。但最終卻落得募捐箱被廢棄、捐款發霉的結果是褻瀆了慈善。
表面上看似乎是當地紅會的“工作交接”問題——在初期安裝了726臺后,成都紅會出現人事變動,紅會單方違約,剩下274臺募捐箱設置工作無法進展,與紅會協調數百次未果。人事變動后,“朝令夕改”,后任不買前任的賬,既凸顯現出任工作人員的不負責任,也說明了他們心中并沒有“慈善”二字,至多是把這項工作當作普通的上班來混日子,而不是在奉獻愛心、經營慈善事業。
不管是前任還是現任,代表的都是紅十字會而非個人,即使不認同前任的做法,也應該繼續履行合同,如果不愿履約,也應該協商著“善后”才是。不難想像,一個不負責任、也不守信用的紅會,會用怎樣的態度來做慈善,又會怎樣影響紅會的形象,畢竟做慈善是比負責守信更高的道德行為。而連捐款都不愿“清理”,要溝通數年才來清點,而到現在還有募捐箱內的紙幣沒清點、任其發霉長毛。結合清點出的捐款才6116元,以及一些地方紅會不接受衣服捐贈的事情來看,這其中應還有著“挑肥揀瘦”的因素。
但愛心沒有大小,哪怕一毛、一分錢,也是捐贈者的一份愛心,想想當年有老年、殘疾的乞討者,將討來的一元、幾角的零零碎碎的錢投到募捐箱的情景,是感動了多少人啊。而此次成都紅會任由捐款發霉,顯然是對公眾美好愛心的忽視、甚至是蔑視,也是給大眾的慈善熱情潑冷水,褻瀆了慈善。此事一直延續到紅會已進行改革不少時日的今天,不免又要寒了公眾的心,拖了改革的后腿,真可謂是“高級黑”、“豬一樣的隊友”。
另外,此事所折射出的,不僅是當前成都紅會的問題,更是反映出紅會的用人機制、工作交接等管理機制存在深層次的問題,這說明紅會的改革要想取得成功,要“動手術”的方面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