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六是什么節日 六月初六是傳統節日嗎
“六月六”是漢族和布依族人民的傳統佳節,由于居住地區不同,過節的日期也不統一,漢族和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初六過節,稱為六月六;有些布依族地區六月十六日或農歷六月二十六日過年,稱為六月街或六月橋。每年農歷的六月初六,布依族人民居住的村寨,家家戶戶都要宰牛宰豬,殺雞包粽子祭祀祖宗。爾后,合家歡飲。隆重地歡慶布依族人民世代沿襲下來的傳統節日。
六月初六傳說
從前有個叫抵師的布依族后生,聰明能干,開朗樂觀,而且有動人的歌喉。他常在農活之隙,引吭高歌,他的歌聲和人品感動了玉帝的一個女兒,她下到人間與抵師結為百年之好,夫妻百般恩愛。誰知好景不長。不久,仙女下凡的事讓玉帝知道,他不允許自己的女兒與凡人婚配,就派天神下凡拆散了這一對恩愛夫妻。
離別時,仙女含淚送給抵師一只寶葫蘆,告訴他,每年的六月初六她將在南天門與他遙見一面。抵師遵囑不再續娶,并于每年六月六到河邊與天上的妻子相望,直到享盡天年為止。后來,布依族人民為歌頌他們堅貞的愛情和表達對仙女贈送寶葫蘆的謝意,每年六月初六這一天舉行隆重的慶祝與紀念活動。
六月六的叫法及習俗
1、曬秋節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2、天貺節
北宋真宗時,詔定六月六日為天貺節(貺,即賜),謂此日乃神人降天書之日,并于岱廟修天貺殿。六月六為天貺節,寺院藏經閣在這一天要進行翻檢暴曬,后來沿用到民間。百姓們認為六月六曬衣服、曬書籍、給家畜洗澡,能使衣服曬后不蛀,書籍曬后不霉,家畜洗后不生虱子。
3、曬譜節
農歷六月初六,農村有“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習俗,同時是中國傳統的“曬譜節”,我國民間流傳著“六月六,曬家譜”的習俗。當天,有家譜人家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曬譜祭祖活動,一是為了團結宗親,二是教育后人勿忘先祖,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
4、洗澡節
每年農歷六月六這一天是水族的洗澡節,只有獨山縣溫泉鄉的居民有條件過。水族同胞從五六十里地外趕到溫泉鄉的溫泉洗澡,多則上萬,少則數千,熱鬧非凡。
5、曬紅節
西向客家人仍保留著過“六月六”的習俗,并稱之為“曬紅節”。每年當天,凡嫁出的女兒都要回娘家團聚;各家各戶拿出衣物、棉被、書籍曝曬,從此不再發霉;人們開展祭祀活動,祈求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6、禾苗節
桂東是種中稻地區,農歷六月,正上禾苗生長的旺季,預防蟲災十分關鍵。所以,桂東的先人把“六月六”這一天當作“禾苗節”,世代相傳,利用舞稻草龍、抓“蟲王”、祭“田神”等形式來祈求消災辟邪,五谷豐登。
7、姑姑節
中原一帶稱陸月陸為“姑姑節”。“麥稍黃,妞看娘。”每年收麥前,青黃不接的時候,閨女都會去看望母親,麥收后老母親則會帶上新麥面食物到閨女家問問收成如何,倘若收成不好,老岳母就要為難女婿了。因此時為麥收后農閑期,故有“六月六,走麥罷”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