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中伏末伏各多少天
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初伏中伏末伏哪個最熱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意思是一年中最熱的日子屬“三伏”,“三伏”中又以“中伏”最熱。
夏至后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是第三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因為有閏月的關系,夏至到立秋之間有的年份出現4個庚日,有的年份出現5個庚日,所以,中伏的天數不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中伏天數是20天。
在三伏的30天里,一般來說,中伏的20天是最熱的時候。中伏最突出的特點是“熱”,而且是“濕熱”,“桑拿”天氣讓人難以喘息,仿佛置身于一個大蒸籠。
中伏為什么最熱
入伏之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散發出來的熱量較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中伏,地面積累的熱量達到最高值,天氣就最熱。
加之夏季雨水較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三伏天悶熱的重要原因。在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飲食習俗
古時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面食是當時人們的美食,可以促進食欲,而且這個季節正是新小麥收完的時候,二伏天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逐腠理之外邪。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面條出鍋后用涼開水過幾遍。麻醬要用水稀釋,醬油要用熱花椒油炸一下,醋里滴上幾滴香油,把這些佐料澆到面上,再配上黃瓜絲、菠菜等,澆上蒜泥,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炎夏暑熱,要少食高脂厚味、辛辣上火之物,飲食清淡可起到清熱、祛暑、斂汗、補液等作用,還有益于促進食欲。新鮮蔬菜瓜果,如西紅柿、黃瓜、苦瓜、絲瓜之類清淡宜人,既能保證營養又可預防中暑。
三伏天吃什么食物好
1、西瓜
我國民間早有一句諺語:“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西瓜性寒,味甘,歸心、胃、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熱。西瓜不但能清熱解毒、除煩止渴,而且能利尿,幫助消化,因此,人們一定要吃些西瓜,特別是從事露天工作或在室內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
2、綠茶
三伏天午后,喝杯綠茶,不僅清熱消暑,還能解毒、止渴。喝綠茶具有堅固牙齒、保護毛細血管及提神作用。另外,大量出汗后喝綠茶可以幫助身體補充流失的鉀元素,提高耐熱能力。需注意,綠茶性偏寒,胃不好的人喝容易脹氣。
3、蓮子
入伏后多吃蓮子可祛火,熱天心臟最脆弱,暑熱逼人,易煩躁、傷心。蓮子芯的味道雖苦,但可清心火,還有降血壓作用,適宜體質虛弱、心慌、失眠多夢的人食用。但大便干結、腹脹者,最好少吃。
4、綠豆
綠豆性涼、味甘,有清熱解毒、消暑除煩、止渴健胃的功效。對于因三伏日曬導致的皮膚瘙癢皮膚瘙癢或出現紅疹的人,吃綠豆可緩解癥狀。但需注意的是,有四肢乏力、腹瀉等癥狀的老人、兒童則不宜食用。
5、生姜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姜具有溫補的作用,三伏天可以多吃點姜,補補陽氣。生姜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各種功效。三伏天喝姜茶的最佳時機也來到了。生姜4片,大棗4枚,紅糖適量,同放入杯中沸水沖泡,一杯溫胃散寒的姜棗茶就沏好了。喝姜茶是一種簡便易行的保健方法,現在也似乎越來越流行。姜茶一年四季都可以喝,但是夏天是最適宜喝姜茶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