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節(jié)是什么時候舉辦的
玩燈是花燈節(jié)的主要活動,但目的在于為“社火”服務。隨著華燈初放,各地的社火便登場了。甘肅的社火有舞獅、舞龍、跑旱船、鐵芯子、高蹺、馬故事等等。
有關社火的傳說也五花八門,影響較大的傳說有:
很久以前有九頭鳥傷人,火神變成白胡子老人告訴人們:“九頭鳥不敢落水,人們只有坐船到水里才可避難。”于是人們黑暗中點起燈籠坐船到水上,形成“花燈節(jié)”。
有的地方有點“明心燈”的傳說:臘八吃了“糊心飯”,出門就回不來了。只有在正月十五點上“明心燈”,出門人心亮才知道回家。于是到了這天家家都要點起燈籠,形成“花燈節(jié)”。
也有人說,元宵節(jié)起源于漢武帝祭“泰一”。他在甘泉宮建泰一神壇,于正月十五舉行大祭。是日,命宮人張燈于壇上,并命歌舞、百戲以娛泰一。此后列朝帝王把他喜歡的娛樂活動都加于其間。再后,民間也爭相仿效,遂成“花燈節(jié)”之俗。
花燈節(jié)的來歷是什么
其實,“花燈節(jié)”之起源比漢武帝祭泰一可能還要早。在殷商時期,民間就有用火祭社的活動,“社”之本義就是祀土,就是祭土神。所以民間于正月十五日要舉辦“社火”。
社火者,以火祭社之謂也。后來把火祭的形式逐漸變?yōu)榛艏溃@才有了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
總之,“花燈節(jié)”之俗歷史悠久,里邊也夾帶著一些宗教內(nèi)容。傳說魁星滿腹經(jīng)文,但屢考不中,便跳河自殺,后被河鰲救活,成為魁星神。據(jù)說天水歷史上文官輩出,并多崇拜和信仰魁星。社火中的魁星形象為魁面,騎鰲魚。右手握筆,左手掌硯,行走若跛舞。一路上沿途觀眾皆揖手作拜。魁星用筆蘸水、四處甩灑。當?shù)厝苏J為,凡有水滴落額頭,家有讀書人高中。
除此之外,甘肅村民還特別講究“攆靈官”、“跪青官”。四大靈官走在隊前,后面緊隨青年兒童,呼喊著走東家竄西家進行驅(qū)邪逐疫。靈官過后,接著春官來了。家長拿出好煙好酒進行招待,春官點燃案頭的香火,脫口說些祝頌詞,便揚長而去。
這些古老的儀式之后,全村男女老幼便涌到社火場去,一直玩到天快亮,才漸漸回家。
關于看花燈的詩句
1.《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nèi)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正月十五夜燈》,是唐代詩人張祜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本詩描寫 家家出門、萬人空巷、盡情而來、盡興方歸鬧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燈節(jié)成為了最有詩意,最為消魂的'時刻。
2.《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十五夜觀燈》是唐代詩人盧照鄰的詩詞之一,描述元宵節(jié)燃燈的盛況,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將大地點綴得五彩繽紛,人們在節(jié)日之夜觀燈賞月,盡情歌舞游戲。青年男女在這個歡樂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達愛慕之意。
3.《青玉案 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為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從極力渲染元宵節(jié)絢麗多彩的熱鬧場面入手,反襯出一個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著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詞采用對比手法,上闋極寫花燈耀眼、樂聲盈耳的元夕盛況,下闋著意描寫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尋覓一位立于燈火零落處的孤高女子,構(gòu)思精妙,語言精致,含蓄婉轉(zhuǎn),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