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爾邦節的來歷 古爾邦節是怎么來歷的
在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阿拉伯語為“爾德·古爾邦”或“爾德·阿祖哈”意思均為為“宰牲、犧牲”。因此,寧夏回族中也有稱此節日為“宰牲節”的。古爾邦節期間大家都要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來一盤清燉大塊羊肉,而客人即吃得再飽,也得嘗嘗主人家的羊肉。
宰牲節,源于伊斯蘭教這樣一個故事:古先知易卜拉欣,夢幻中得到真主的旨意,令其親手將自己僅有的愛子伊斯瑪儀獻祭,以驗其對真主的誠意。易卜拉欣決意照辦,這一天他征得兒子的同意,父子兩來到了曠野,當他舉刀砍向兒子時,只聽咔嚓一聲,響聲伴著刀光,這時卻聽到兒子的喊聲:“這是怎么回事呀?父親。”卻見一支羊頭摔落在地,兒子易思麻義安然無恙。原來是真主在考驗其父子誠意屬實后,便鋪派了一只仙羊,在刀起刀落的瞬間,仙羊由天而降,撞到了易思麻義,那刀正好砍在仙羊的脖子上。穆罕默德圣人依這個神奇的故事發生那天,確定伊斯蘭教的古爾幫節[也就是宰牲節],它的意義就在于以宰牲代替宰人行祭。從此,古老的阿拉伯永遠結束了以人獻身而祭神的愚昧習俗。
古爾邦節介紹
古爾邦節,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它與開齋節、圣紀節并列為伊斯蘭教的三大宗教節日。
古爾邦節是穆斯林的盛大節日。穆斯林使用的歷法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用于農耕、畜牧,一年平年365天,閏年366天,與公歷基本相同。太陰歷為阿拉伯傳統歷法,用于宗教事務,一年354天或355天,與太陽歷的四季輪回相差10—11天。古爾邦節是伊斯蘭宗教節日,時間在伊斯蘭歷十二月十日,開齋節后七十天左右。在伊斯蘭歷法系統中,古爾邦節的日期是固定不變的。但以公歷計算,其日期則呈變化不定狀。原因是伊斯蘭歷法基于月亮的運行,而公歷系統則基于太陽的運行。二者相差10—11天。因此,由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關系,古爾邦節在全球各地的日歷時間不盡相同。
古爾邦節的傳說
古爾邦節起源于《古蘭經》啟示中記載的一個故事:
先知伊卜拉欣直到晚年也沒有兒子。他祈求真主安拉賜給他一個兒子。不久,伊卜拉欣果然有了兒子, 他衷心感謝真主的恩賜,精心撫養幼子。十幾年后的一天夜里,伊卜拉欣作了一個夢,夢見真主安拉命令他把心愛的兒子宰掉獻祭以考驗他的誠心。
伊卜拉欣惟命是從毫無遲疑,他懂事的兒子也毫無懼色并鼓勵父親宰己獻祭。于是,伊卜拉欣作著宰子的準備。伊卜拉欣把刀磨得閃閃發光,非常鋒利。當伊斯瑪儀側臥后,他把刀架在兒子的喉頭上。這時他傷心痛哭,淚如溪流。第一刀下去只在兒子的脖子上留下了一個白印印,第二刀下去刮破了一點皮。伊斯瑪儀說:“我的父啊,你把我翻個身,讓我匍匐而臥,這樣你就下決心吧,順從真主的命令。” 伊卜拉欣聽了兒子的勸言,把他翻了個身,然后解下刀子使勁宰時,真主讓伊卜拉欣刀下留人,派天仙吉卜熱依勒背來一只黑頭羝羊作為祭獻,代替了伊斯瑪儀。
這時伊卜拉欣拿起刀子,按住羊的喉頭一宰,羊便倒了。當伊斯蘭教創立后,穆斯林們承認伊卜拉欣并尊為圣祖,每年的這一天,便形成了宰牲獻祭的習俗沿襲至今,成為所有信伊斯蘭教(安拉)的人們的傳統節日之一。(《阿拉伯語詞典》)于是后來過古爾邦節時,穆斯林都要宰殺一只羊以示紀念。
古爾邦為阿拉伯語詞匯,意為“犧牲”“獻牲”,因此中國穆斯林學者將其直譯為宰牲節,也有受儒家文化影響意譯為“忠孝節”的。
現代都市穆斯林沒有宰牲的條件,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代替。節日期間大家相互串門賀節,每到一戶,主人必會為客人端上一盤清燉羊肉,客人即使吃得再飽,也得嘗嘗主人的羊肉,以示尊重。
在邊疆牧區,親朋好友相聚時,歌舞是飯食之外的重要內容,彈琴,唱歌,跳舞,到處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