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風俗習慣 回族有哪些習俗活動
回族,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在甘肅、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東也有不少聚居區(qū)。回族在元代開始進入云南,全省有回族人口55.9萬余人,占中國回族人口的6.31%。分布廣泛,各市縣都有回族居住。主要聚居在交通沿線的城鎮(zhèn)和附近村寨,具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并吸收了漢、蒙古、維吾爾族等生活習俗,逐漸形成了回回民族。
在日常生活中,見面都要問安。客人來訪,要先倒茶,還要端上瓜果點心或自制面點招待,而且所有家庭成員都來與客人見面、問好。若遇上老年客人,還要燒熱炕請老人坐,并敬“五香茶”或“八寶茶”。送客時,全家人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有時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zhèn)才分手。
回族人忌食豬肉、狗肉、馬肉、驢肉和騾肉,不吃未經(jīng)信仰伊斯蘭教者宰殺的和自死的畜禽肉,不吃動物的血等;忌諱別人在自己家里吸煙、喝酒;禁用食物開玩笑,也不能用禁食的東西作比喻,如不得形容辣椒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等;禁止在人前袒胸露臂;凡供人飲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許牲畜飲水,也不許任何人在附近洗臉、或洗衣服。取水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回族的日常飲食很注意衛(wèi)生,凡有條件的地方,飯前、飯后都要用流動的水洗手,多數(shù)回族不抽煙,不飲酒,就餐時,長輩要坐正席,晚輩不能同長輩同坐在炕上,須坐在炕沿或地上的凳子上。另外,舀水、舀飯均不得往外舀。
喪葬食俗因地區(qū)不同而有所區(qū)別。有的地方辦喪事三天不動煙火,由附近的親戚鄰居送食,禁止請客,三天后方進行紀念活動。 婚俗 結(jié)婚筵席一般都要8—12道菜,忌諱單數(shù),象征新婚夫婦永遠成雙成對。甘肅地區(qū)的新婚夫婦生頭胎,男方要攜帶禮物去女方父母家及至親家報信,10天內(nèi)岳母要攜紅糖、米等營養(yǎng)品和小孩穿的衣物來看“小月子”。男方家要設(shè)宴款待來客。
回族的重要節(jié)日及風俗
新年,春節(jié),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正月二十五“填倉日”, 二月二龍?zhí)ь^,五月單五吃棕子,過伏日一一如頭伏餃子末伏面,七月過十四,八月十五仲秋節(jié)。最近幾年又增加了“五一”勞動節(jié),“十一”國慶節(jié)。這些,是與漢民同胞相同的風俗節(jié)日。
回民同胞內(nèi)部,自已還過三大節(jié)日,即“爾代節(jié)”、 “古爾邦節(jié)”和“圣會”。
回民內(nèi)部按《阿拉伯天方歷》規(guī)定,三百五十六天又四分之一為一年。回民過年(即“爾代節(jié)”)是對照我國農(nóng)歷的月份連過三年移下一個月。趕上農(nóng)歷二年閏月就是二年往下移一個月。而后,依次類推。“爾代節(jié)”又稱大開齋,對外講回民過年。大開齋的這個月,初二,初三傍晚時看月亮,見著月亮就拔齋(按《天方歷》從見著月亮,算這月的開始,到下一個月見著月亮前一天算這個月的結(jié)束)。一個月內(nèi)白天不吃不喝,晚上開齋和夜間吃喝。開始是初二見的月,就到月底二十八晚上和夜間過年吃餃子,回民也叫“坐夜”,經(jīng)語叫‘概得勒晚息”。大部分回民男性同胞凈身,晚上到清真寺聚禮,跟著阿訇禮拜。禮拜完了回家團聚吃餃子。如果一開始初三見的月,就到月底二十九晚上過年。坐完夜以后,過二至三日,傍晚再看月亮,如初二傍晚看見的月亮,初三早飯時過大開齋節(jié),即: “爾代節(jié)”,全體回族男性同胞,凈身后穿上節(jié)日服裝,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講教義。結(jié)束后下殿,阿訇和全體回民同胞互相拿手(雙手對握共誦贊主、贊圣的詩詞),團拜,共賀節(jié)日。
古爾邦節(jié),又名小開齋,也叫宰牲節(jié)。跟大開齋走七十天,就是小開齋。這個節(jié)日到來的月份,初二、三看月亮,見著月亮就拔齋十天,一般的到十二或十三開齋。大部分男性同胞凈身,然后穿著節(jié)日服裝,到清真寺禮拜,聽阿訇講教義。上殿前后,家家宰羊、雞、鴨、鵝或合伙宰牛。這由個人經(jīng)濟條件而定。但有一條,宰了牛羊以后,三分之一分給本院的親族;三分之一分給過不起節(jié)日的貧窮人;三分之一全家老少食用,不興個人吃。就是宰個雞,也必須分七家以后,自已再吃。
圣會,又名圣祭,由來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日和逝世日。這個節(jié)日,是隨著古爾邦節(jié)后的第三個月即是圣祭(回歷三月)。但這個月的日子不變,即從初三(誕生日)做到十四(逝世日)那天也可。這天,清真寺宰牛燉肉,炸油香。全體回民,按戶到清真寺聚歲。款是全體回民拿“也貼”,即自愿捐款。這樣做,以表思念穆圣。
除三大節(jié)日外,回民每到禮拜五中午后為案禮日,本民族內(nèi)部叫“主麻”。有些老人和念過《可蘭經(jīng)》的,要去清真寺參加聚禮,跟著阿訇禮拜。回民也習慣地把這個日子叫做“好日”。辦喜事或有其他大事,就選擇這個日子。
回民死了人,也叫發(fā)送人。老人亡了,按遠近給親友送孝。一般是二至三天“發(fā)送”。亡人不論窮富,都可穿白布兩層,二十八尺。凈身后由親友送到墳坑。不論窮富,一律用土葬。經(jīng)濟條件好的戶,有給老人修磚墳,掛圍坑的,圍坑就是用阿拉伯文字寫在布上,掛到墳坑內(nèi)。 無論怎樣、磚墳內(nèi)只能修磚套,不能修上磚底,況因是回族人民是土葬,人死了,身子必須著土。亡人的親友,有給亡人戶送喪禮的習慣,款數(shù)多少不等。這種喪禮的意義,一是人情之故,二是互助之意。這種喪禮,現(xiàn)在還實行著。
另外,回民不吃豬肉,不吃已死之物,不吃動物的血,這是老人們一輩輩傳下來的,前二年《人民日報》曾有專門文章論述過回民為什么不吃豬肉的事。肉品只吃牛羊等反芻動物肉,家禽只吃雞、鴨、鵝、鴿。吃時,必須阿訇宰,為了出血講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