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也是甘肅特有的三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解放以前,也沒有被當作一個民族,而是被稱為“保安回”。1952年才正式定為單一民族。
關于保安族的族源,也有多種說法——一說源自東鄉或新疆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人;二說源自新疆或四川或臨夏大河家的回回人;三說源于東鄉揚妥家人與藏族婦女結合的后裔;四說源于陜、甘等地派去青海吃糧當兵的人。現在看來,應與東鄉族的形成類似,是以回族和蒙古人為主,加上藏族、土族、漢族的成分,融合而成的,即由蒙古汗國西征帶回來的中亞回回人,與駐扎在青海的蒙古軍人及其眷屬以及與他們雜居的藏、漢、土族人融合而成的。其民族正式形成大約在明代時期。保安族原來在青海同仁地區戍邊屯墾。明萬歷(1573—1620年)年間,為加強邊防,在同仁隆務河畔筑起保安堡,下轄十二族(部)。清咸豐、同治前后,由于官吏挑撥民族關系、宗教關系(保安人信仰伊斯蘭教,藏、土族信佛教),矛盾斗爭激烈,部分保安人先逃往青海循化,后逃到甘肅積石山大河家定居,形成現在保安族的主要聚居區。
保安族信奉伊斯蘭教。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其語言約有41.5%的詞匯與蒙古語相同。有些詞匯則與東鄉語相同,多通曉漢語,通用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