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的木偶戲,清末傳入,由皮影戲發展而來。原盛行于農村,尤以上寨子最為盛行。
木偶戲的操作線有幾根,主桿置于偶人后背中部,掌握身的前后仰俯;側桿兩根,分置于兩臂,掌握兩臂及手的動態。演員表演時,以左手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掌主桿,操作木偶人的軀干;又以拇指,食指捻動左側桿操作偶人左臂;右手掌右側桿,操作偶人右手。如果一名演員同時操作兩個木偶,則一手掌一偶人,拇指和食指兼顧左右手動作,這要求有傭熟的技巧方能勝任。 木偶人的頭部以泥土雕塑,干后彩繪成生、凈、丑、旦 等各類角色,頸部用鐵絲與偶身相連,偶人軀干四肢以木刻制,偶頭和偶身可以相互搭配,便為不同的角色。
木偶表演動作豐富,尤其手的動態,可細膩地表演出人物的各種情態,能表演開合扇子、撐傘、拿書、寫字、斟酒、 燒香點燭、射箭、舞劍等。它的唱腔、劇目、服裝、表演等 方面均與秦腔程式相同。因此,能演木偶戲的人也能登臺演秦腔,尤其生、旦、丑的表演,仍保留著秦腔的古老動作方。
木偶戲在張掖的農村、城鎮經常演出,是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它既保持和發揚了民間樸實熱情洋溢的風格,又突出了濃郁的地方色彩。上寨子的木偶流傳了近6代人,解放后已成為當地群眾歡慶佳節,慶祝豐收的自樂性戲劇。1957年參加全省業余文藝會演后,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張掖城市,建舞臺設戲園,發揮了邵家班子木偶戲的獨特的藝術風格,為張掖增添了光彩。可是時停時演, 目前已不成為新鮮戲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