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舊俗,人到老年,女兒要選閏年閏月(農歷)為父母制辦壽衣。一般為綢子衣料,紅、青、藍顏色,共做單、夾、棉衣7件。壽衣忌用斜紋布料。兒子為老人做壽材 (即棺材)。棺材以柏木為上,松、杉次之,忌用柳、桑、槐等雜木;油漆顏色以大紅為主,前蜂后鶴,云水潮底。人死后,為死者穿好壽衣,置于春凳上(有的用床板),停放于堂屋中央。頭朝門,腳朝墻,用手巾或黃、白紙蓋臉,雙腳用紅頭繩捆扎在一起,請陰陽或年長者為死者開路 (即用麩子或玉米面從死者頭部撒至院外,意即將死者靈魂引向陰曹地府)。設靈堂、香案、獻供品。在春凳周圍鋪草,供孝男孝女跪臥守靈。大門上貼上喪聯。一般停喪3至4天(蘭州人稱之為前三后四),由親友吊唁。期間,還要請陰陽,做法事,超薦亡靈。孝子披麻戴孝,孝女披發,親屬戴孝布。父母歿后,由孝女送銘旌和幡。銘旌,上書死者姓名,置于棺蓋中央。幡作引"魂"之用,在靈前導引。出殯前一天,舉行家祭。主祭人為有聲望的長者。在祭禮上,由女婿靈前領羊,先用清水給羊凈身,以羊渾身發抖為領訖。然后,宰羊,以羊頭獻祭。
濱葬的前一天,請土工打墓穴。墓穴深度為一人一舉手,寬為舉肘能自由轉身,長約2.5公尺。打墓時,要求用撅頭一刨到底,忌用鐵锨踩挖,墓穴四壁宜毛不宜光。墓穴挖成后,土工要守候到靈樞到來。
起喪前夕入殮。在棺材底部襯草灰或煤灰,放平七星板,擺7枚硬幣成北斗七星狀,再鋪上長麻與褥子,緩緩將死者仰放棺內,枕蓮花枕頭,蓋被子。周圍用土塊或土袋子墊穩,面部蓋紙,虛掩棺蓋。主事人驗棺后,孝男孝女親友向遺容告別,蓋棺,然后,起靈出濱。長子背棺材頭,花圈、紙扎前行,孝子頭前拉纖,孝女兩邊扶棺,女婿打領魂幡,送葬人員隨后緩行。到墓地后,抬棺材繞墓穴一周,然后下葬,壅土填埋成為墳丘,孝子獻祭,焚燒紙扎紙錢,孝眷舉哀,殯葬禮儀結束。
靈樞出濱后,家中要打掃衛生,扯去喪聯,將垃圾統統掃出焚燒。
葬后三日內,每晚送水火 (即燒一堆煤火,上置一瓦鍋,內盛湯狀食物),頭一天送出村外,第二天送至半路,第三日送至墳前。從死者歿日計算,逢七日向死者燒一次紙錢,共7次,俗稱"送七"。一百天要燒"百日紙"。頭、二、三周年,燒紙祭奠,全成孝禮。三周年除去死者像片黑紗,或牌位上的紅紙罩,民間稱"除幬"。
現城市推行火葬,葬俗有所改變。一般舉行追悼會、遺體告別,然后火化。土葬多入公墓區,葬儀較前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