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博賬戶名為“小白兒乖”的女子在上周四的21歲生日后,于微博上曬出干爹贈送的“連體鈔票禮服”。微博稱“連體鈔票禮服是干爹費盡心思托了關系給我買來的呢,是不是很贊哦!在它的震懾下,我一櫥的CHANNEL、LV,都遜色了!”
網絡時代,信息良莠不齊,難辨真假。不少人把網絡當作出名捷徑,沽名釣譽,不惜炒作,甚至是拿惡俗的消息來迎合“逐臭”心理。有人說,想出名不難,只需將蠱惑性的段子編成“新聞”。在網絡情境下,不少人以“人們獵奇心理”為臺階,故意制造噱頭,圖個出名。從下半身藝術,到干露露式的出位,無不是拿嘩眾事物做賣點,撈取名聲。
然而,憑著出位謀出名,終究會引起人們的審丑疲勞。于是,拿“干爹”當做炒作的工具,撩撥人們的想象,也就成了眼球效應的新途徑。眾所周知,在時下,“干爹”是個極其曖昧的詞眼,它跟炫富、生活作風不正等似乎緊密關聯,因而,很能刺激人們的心理。之前干爹引發的各種負面新聞也在網絡上屢見不鮮。
在這起新聞中,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赤裸裸的炫耀,她所說的“干爹”究竟是誰,無人知曉。我們只知道,憑著這套奢華的“連體鈔票禮服”和“干爹”詞眼,她出名了,網上的一片義憤,或許正中她的下懷。我不相信,一個玩微博的人難道會預計不到網友們的這些反應?明知如此還如此炫富,其用意可想而知。
都說圍觀即見證,其包含的前提是,人們有著獨立的價值判斷和不盲目跟風的態度。否則,圍觀很可能演變為對炒作的助推。而今,“連體鈔票禮服”像一塊石子,投入了輿論湖面,引起軒然大波,人們甚至為此爭持不休:有人認為,應該按圖索驥,扒糞到底,揪出幕后的“干爹”是誰;有人則反對,認為這屬于個人私事,就算炫富再刺眼,終不過是私德欠奉,我們沒必要為了滿足窺私,而逾越本分。
這些討論,固然體現出社會的多元價值觀和思維對沖。只不過,當討論依據的事實都真假存疑,口水與喧嘩很可能掉進了某種圈套:對那些捏造噱頭者而言,點擊率與轉發量正是出名的間接推力。或許在盲信與激憤之后,結果我們卻發現,所謂“干爹”純屬虛構,炒作者不是在“坑干爹”,而是“坑人”——公眾的情緒被肆意消費,在“名和利”的兌換下,變成他們獲利的籌碼。
未被證實的“干爹”,極具挑逗的炫富,我們應當警惕自己淪為扯線木偶,被炒作的線牽著走。到頭來,這只是加劇社會的信任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