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二調是流行于永登縣苦水鎮的一種地方小曲,形成于明代。其名稱由來據說是這樣,秦腔一般用七聲音階的G調笛子演奏,下二調由用比C調低兩個音的E調調子演奏。
下二調的主要曲調為“哭盲”和“太平調”。唱腔有散、二六、搖、慢等八個板路。樂隊一般由四人組成,伴奏樂器為二胡、笛子、梆子等。演唱時,演員化妝極為簡單,唱段落板時都有較短的“幫腔”,聽起來文雅悅耳,甚為苦水人所愛好,每逢年過節或喜慶、喪葬之儀,均行演唱。苦水的木偶戲、燈影也都配以下二調。
著名的下二調老藝人有上新溝村的巨理保,轉輪寺村的苗蘭亭、苗高云等。解放后,這一曲種已引起蘭州市文藝工作者重視。《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卷》有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