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熱
《月令七十二時辰集》曰
“大暑在六月中旬,暑氣分大暑和小暑,小暑在月初,大暑在月中。今天,暑氣很熱。”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歷的7月7日。 9月22日至24日,即農歷六月下旬。
大暑節氣,恰逢“三伏”的“中伏”。正是一年中最熱、氣溫最高的時期。我國很多地區經常出現40攝氏度的高溫。此時的太陽,如同熊熊的烈火一般。地上熱氣騰騰,酷熱難耐,即使下雨,天氣也依然悶熱難耐。此時心氣往往容易耗竭,尤其是老人、兒童、氣虛者,往往難以抵御炎熱,導致中暑等問題,出現頭暈、心悸、胸悶、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和出汗過多。
夏治冬病
夏治冬病是中醫的重要特色。以“春夏養陽大暑養生,秋冬養陰”的理論為基礎,利用夏季氣溫高、人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可以調節人體的功能,治療一些因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對于性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陽來克服寒性,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使一些慢性病得到康復的效果。
“冬病”是指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某些疾病,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風濕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老年畏寒以及中醫中屬于脾胃虛寒的疾病。
其致病因素多發生在夏季。由于天氣炎熱,它們不會立即發作,而是潛伏在體內。它們在冬季發作或惡化。因此,預防冬病夏病十分重要。 “夏治”是指這些病癥在夏季緩解,在緩解季節辯證治療,適當內服外用一些藥方,防止冬季舊病復發,或者緩解其癥狀。
另一方面,中醫認為虛寒引起的疾病與肺、脾、腎密切相關。夏季治療的主要原則是補腎、健脾、潤肺,以改善神經內分泌功能,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興奮性,恢復功能平衡,增強機體免疫力,真正提高機體免疫力。身體狀況。
大夏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的時候,也是治療“冬病”的最佳時期。
大暑經脈養生——防未病
振奮心臟
我們要想調動自己的能力,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養活我們的心陽。在這個悶熱的節氣里,我們的心肺功能一定要保持旺盛。我們看到很多中年人、老年人、缺乏運動的人、患有慢性病的人特別不舒服,不能正常出汗,自身新陳代謝主動或被動減慢。對于這一類人群,我們建議在這樣的氣候下進行一些有氧運動,調動心肺功能。
如果實在不行,三伏節氣期間也可以敷心俞、厥陰俞、靈臺等穴位;
如果平時自己按摩的話,也可以通過定期按摩胸部的膻中穴、玩弄腋下的極拳來調動心肺功能。
健脾助運
在這樣的節氣中強調脾陽的作用,增強脾的運化代謝能力。其實這個能力就是身體的綜合能力。除了消化、吸收、代謝食物和營養的能力外,還有身體日常的運動,生命過程中激素的分泌,包括身體的新陳代謝大暑養生,導致身體的內分泌分泌。所發生的變化、糖脂代謝的產物等一系列環節都是由脾來管理的。因此,脾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們必須促進和增強脾的適當能力。
°
方法一:三伏灸
這個節氣適合三伏灸。此類患者適合艾灸哪些地方呢?我們選擇灸脾俞、胃俞、三焦穴,可以促進盆腔臟器功能,改善胃腸蠕動。應根據個人身體狀況,如氣虛、脾陽虛、濕盛等選擇不同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