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也是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 “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是極熱的意思。大暑比小暑更熱。這是一年中最烈、最熱的節氣。中醫說,夏養心,長夏養脾。因此,大暑的養生原則是“解熱養心大暑養生,護陽健脾”。
大夏節的習俗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立夏喝茯茶的習俗;茯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用中草藥制成的茶具有清涼消暑的功效。此外,還有燒香、曬姜等習俗。
01 曬姜的習俗
福建產于中國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時,人們將生姜切片或擠干,與紅糖混合,放入容器中,蓋上紗布,在陽光下曬干。充分混合食用后,對胃寒、感冒咳嗽等有奇效,具有溫補保健的功效。
02 喝茯茶
富茶,顧名思義,就是三伏天喝的茶。免費茶供應時間一般為農歷六月初至八月底。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種中藥材泡制而成的茶,具有清涼祛熱的功效。
大暑期間養生
大暑時節,盛夏前后,天氣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大暑的炎熱往往不僅僅是陽光直射帶來的干熱,而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悶熱。民間有“大暑來臨,暑氣上升”的說法。俗話說水汽蒸發,陽光照耀,也有“大熱小熱,上蒸下沸”之說。因此,高溫高濕是大暑季節的氣候特征。防暑降火、祛濕健脾、寧神醒腦、夏治冬病,是大暑時節養生的重點。
01預防中暑、減少火災
有些體溫調節功能較差的人,在高溫環境下容易發生中風。因此,一定要注意不要長時間在陽光下暴曬,下午外出時做好防曬措施,穿淺色、寬松、輕薄的棉質衣服;保證充足的睡眠,“晚睡早起,中午小睡”;不做劇烈運動,避免出汗過多,耗氣傷陰;應少量多次補充水分。可以選擇淡鹽水或綠茶、綠豆湯、花草茶等清涼飲料;并經常吃一些滋補氣陰的清淡食物,以強身健體。
02祛濕健脾
炎熱的夏季,降雨持續,水分蒸發。空氣濕度是全年最高的。濕氣易傷脾,又易與暑熱相合。濕熱相結合,常使人感到頭暈、沉重、胸部不適、四肢無力、食欲不振;濕熱可引起腸炎、痢疾等。
這個時候就應該嚴格注意飲食。日常飲食中不宜大量食用生冷、油膩食物。應多吃清熱祛濕、健脾的食物,如冬瓜、黃瓜、西紅柿等。粥中可加茯苓、薏苡仁、紅小豆。 、扁豆等,并注意食品衛生,嚴防“病從口入”。
03 冷靜下來,休息一下
大暑節氣進入“中伏”,高溫酷熱,使人容易生火。人們常常會感到煩躁焦慮、食欲不振、煩躁失眠等,這時我們一定要恪守“靜心養生”的原則,保持平和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一切事情。保持心情舒暢,避免大喜大怒。感覺舒適、平靜、柔和,可以平和氣血,正氣聚而不散,維持人體正常功能。因此,夏季養生的重點是“靜心”。心靜才能氣暢,氣暢才能心平。
04 夏治冬病
中醫認為,陰盛則感冒。所謂冬病,就是冬季容易發生的疾病。總體屬性是體內陰寒充足,或者體內陽虛,容易感冒。尤其是冬季寒冷季節,容易發病或加重病情。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腹瀉、風濕等陽虛病癥。此類疾病之所以在冬季容易發病或加重,是因為兩陰相加,內寒更加嚴重。癥狀比較嚴重,治療難度大,易復發,治愈難度大。
夏季,自然界的陽氣旺盛大暑養生,“天人相應”,所以人體中的陽氣也比較旺盛。因此,當兩陽相加時,陽熱就變得旺盛,更容易排除體內的陰寒之病,可以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大暑節氣,恰逢“三伏”的“中伏”。此時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是治療冬病的最佳時機。可以選擇三伏灸、三伏貼等治療方法。
專家簡介
???
宗文輝 主治醫師
◎北京友誼醫院退休老中醫及中醫世家
◎傳承北京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
◎喜賀年堂名譽院長/特需專家/脾胃科主任
個人介紹
繼承了北京老中醫的學術經驗,他從小就給祖父宗維新、父親宗秀英看病,繼承家教,聆聽、親眼目睹前人討論醫療臨床。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退休前曾在友誼醫院中醫科從事中醫臨床診療工作,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脾胃疾病、血液疾病、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咳嗽哮喘、疑難雜癥的診治。長期在首都醫科大學負責教學工作,致力于脾胃病的診治。疾病、婦科疾病、咳嗽和腦血管疾病。痰濕所致肥胖、嗜睡、支氣管炎等的臨床研究和治療。
參觀時間
每個周一、周四、周五早上
善于治療
擅長脾胃疾病、血液疾病、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咳嗽哮喘、疑難雜癥的診治。長期在首都醫科大學負責教學,致力于脾胃疾病、婦科疾病、咳嗽哮喘、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痰濕所致的肥胖、嗜睡、支氣管炎等的臨床研究。
診所地點
著名老中醫宗文輝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