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在每年幾月幾日到幾日 潑水節是哪一天
潑水節,亦稱宋干節,時間從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云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后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
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愿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潑水節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是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日的氣氛達到了高潮。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的活動
潑水節的活動內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鬧。
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放高升。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制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圣賢孔明。
東南亞的潑水節
老撾的潑水節文雅又粗獷。從清晨起,人們便走親串戶。家家備有浸泡玉蘭花的清水,客人一到主人就用花枝向客人的兩肩和背部灑水,調皮的小姑娘把香水倒進客人的脖子上,而客人就用花枝向主人灑水回報。只有到院里才能用盆潑水。’
泰國的潑水節與老撾有共同的淵源傳說:古時有一少年,才智過人,受到人們愛戴。申賓蓬天神聞訊后十分嫉妒,便想出寧計,欲除掉少年。天神給少年出個難題,問少年:人的神靈早、午、晚各在何處?在7天內答不出就要被殺掉,如果答出來,就割天神的腦袋。少年其思苦想了6天,沒有找出答案,第7天他坐在一棵大樹下發愁,忽聽樹上一對老鷹在談論此事,并道出秘密:早上,神靈在面部,人們早上洗臉;中午,神靈在胸部;人們要探胸;晚上,神靈在足下,人們要洗腳。少年精通鳥語,用老鷹的話戰勝了天神。砍下的天神頭顱,放在哪里都要起火。于是天神的7個女兒將其父首盛在盤中,故在山洞里,每隔一年,7個女兒把頭顱端出來,繞山一周,人們紛紛向頭顱潑水,潑水節由此而來。
印度的潑水節稱灑紅節,傳說與舀利節有關,水中加上紅顏色。
對潑水節,人們共同理解為:沖刷晦氣、迎納吉祥和互相祝福之意。還含有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