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宮寨門在今河浦街道西北面,是明代河浦鄉圍寨御賊時沂建,又稱西門。那時從棉城及內山各鄉經由后徑嶺來鄉的,新宮寨門是必經的捷徑。但自明、清、民國以至現在,鄉中凡辦喜事,如迎娶、歸寧、請神等,一概不由新宮寨門進鄉。談起這個習俗的由來,卻有一段可歌可泣的史實。
原來明朝中葉,河浦鄉民(今屬河東社區)中出了一個好漢,名叫陳默齋,力氣大,膽量也好。某年一日,往崗頭(即城郊鳳崗鄉)舅父家祭拜外祖,忽有人報說盜賊圍住新宮寨門,企圖入寨劫掠。他聞訊非常生氣,不容吃飯,隨手拿了一根鐵棒忽忙趕回。至鄉時,圍寨盜賊已用計誘開寨門。入寨后,自新宮至池上園一帶逢人便殺,鄉民死者無數。默齋見狀隨即與鄉人協力與賊搏斗,因其力氣大,賊之皆逃散,默齋追賊至雀夜莊時,其前有供香爐用的八棱石礅一個。默齋因戰斗至此眼睛被鮮血所污,視覺模糊,誤石墩是躲賊,急將鐵棒用力砸下,鐵石相碰,鐵捧彎曲不能用,因俯身用足踏住鐵捧,想用力拗直。誰知兩旁蘆荻中有賊埋伏潛出,用刀砍默齋頭部,頭幾斷,但氣管未損,遂忍痛扶正頭顱,繼續追賊至崎溝地方,因流血太多,倒地而死。賊退后,鄉人敬其英勇,禮葬于殉難之處,墓在今街道旁,人稱坎墳公。至1958年因平整耕地,由其子孫遷葬別處。
因此次賊患是由新宮寨門入寨,入寨后鄉人被殺甚多,鄉人迷信者以為從此門入寨很不吉利,故嗣后鄉人有喜事,不從此門入寨,必繞道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