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縣西部與渭源、卓尼、岷縣三縣鄰接的東扎溝引人入勝的地方,在于秦腔和廟會。
東扎溝的每一個村子都有敬神的習慣,但是當地信奉的并不是純粹的佛教,每一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神供奉。當地的地方神里,影響較大的有白馬總督山神、八海龍王、雪山太子等。神在當地人的心目中是活的,當他們生活中遇到了無奈,家庭有病人久治不愈時,總要到神廟燒香許愿問卦。而逢廟會則是還愿的最佳時間。比如白馬總督山神,在周邊地區很有影響。六月十九一到,方圓百里的善男信女們云集這里,就是為送一只雞,燒一炷香。
東扎溝的廟會很多。一進入農歷二月,廟會就一個接著一個,從東到西,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逢了下去。二月二扎樹廟會,三月十九瞎瞎會,五月十二挖度會,六月六的石崖寺花兒會……廟會多,戲臺也就多。文化大革命期間,各村的戲臺都拆除修了學校,改革開放后,禁錮的文化氛圍放開了,各地都建起了自己的農民舞臺。東扎溝大大小小的舞臺大約有二十多個。舞臺多,唱秦腔的人也不少,各村都有自己的秦腔班子。生丑凈旦,吹拉彈唱,像模像樣。我的父親也是村里唱秦腔的好手,他一生酷愛秦腔,每有機會,他不光在村里唱,還會跑到外村的舞臺上去露一手。家里來的客人,有一大半就是秦腔的愛好者。
廟會上以唱秦腔為主。廟會上的秦腔一般都由村里自己的秦腔班子演出。按照當地的風俗,上臺唱秦腔是男人的專利,女人是不能上戲臺子的,更不用說演出了。
唱秦腔在當地叫唱大戲,是比較正統的。看大戲的多是上了年紀的老人,舞臺上一陣地方腔的《五臺會兄》或者《轅門斬子》能唱的老人們心潮澎湃,在臺上的唱,在臺下的哼,百看不厭。而大多數青年男女更喜歡在逢會期間找一個偏僻的溝岔去唱野花兒。唱野花兒是男女表達情愛的方式,六月六的石崖寺花兒會在東扎的廟會里很有名氣。一把大傘下,一對男女坐在下面,即興唱著自己的心聲。周圍里三層外三層圍滿了聽歌的人。有些人還拿來錄音機(或者MP3)錄制民歌。有些唱歌的男女分成各自的陣營進行對唱,山溝里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當然,廟會最大的意義在于它促使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商品的流通。廟會一開始,外地的商賈們,瞅準了這個商機,把商店開到這里,把蔬菜、瓜果運到這里,把餐館辦到這里。照相的,丟圈子的,耍雜技的,應有盡有。逢會的村子就像過年一樣,家家蒸了雪白的饅頭,煮了醪糟,打了涼粉,從屋梁上拿下臘肉,專門迎接遠道的客人。
在外多年,很少有機會走進廟會,去了也沒有兒時的激情。山沒有變,水沒有變,山里人的熱情沒有變,但是廟會沒有先前的盛況了。由于傳媒方式的變化,加上勞務輸出的因素,逛廟會的人也越來越少了,但是她作為地方特色,還在繼續相沿著,活在當地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