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
本縣群眾多靠山臨溝、因地就勢,掘窯而居。80年代調查,華池農戶窯居占98%。窯居習俗世代相傳,已有數千年歷史。其類型包括土窯洞、石箍窯、磚箍窯、土坯箍窯、石窟窯、窨子窯、拐窯、高窯等。
土窯洞 本縣世代相傳的主要民居之一,一般高寬各約4米,深8米。少數大窯洞可容納五六十人集會。東部山莊、南梁、林鎮、紫坊畔一帶,窯山墻上部多做成木質花格,配以大型木窗,美觀大方,采光良好。其余地方,均為一門二窗,山墻頂端留有小窗,以利通風采光。掘窯而居,節省人力、物力,且冬暖夏涼,優點頗多。清光緒進士惠登甲曾賦詩贊之(見《附錄·詩詞集萃》)。
石箍窯 按照設計尺寸,將石料鑿成塊石、五角石和楔形石三種形狀,在木架或土餡上箍成石洞。山墻上部多采用本縣東部土窯洞門窗形式。窯洞頂以黃土墊實,前高后低,利于出水。檐頭用新磚做成多層出檐鏤花狀,既遮雨又美觀。石箍窯一般較土窯洞為小,高、寬各約3米,深6米。此種拱頂結構的建筑,堅固耐用,防震性能極好,不僅可就地取材,節約木料、磚瓦,且冬暖夏涼,非常適合本地的氣候特點,尤以山莊、林鎮、南梁、紫坊畔一帶被廣泛采用。石箍窯按后背的不同可分為靠山窯和四明窯兩種:后背靠山崖的叫“靠山窯”;平坦地上所箍石窯叫“四明窯”,后背多用石料封死(也有留小窗的)。
磚箍窯 以磚砌箍而成,建造形式集中了石箍窯的優點。
土坯箍窯 以土坯砌箍而成,建造形式與石、磚箍窯相同,且較之更節省人力、物力、財力。
石窟窯 舊時,直接在較為整齊的石壁上開鑿出的石窯洞,早已廢棄。本縣東部尚有遺跡。
拐窯 在主窯內壁一側挖掘的小窯洞叫“拐窯”,多為儲藏糧食或堆放物品之用。拐窯采光困難,多潮濕,且極易影響主窯的堅固性,一般土質差的莊基禁挖拐窯。
高窯 在崖莊正面兩窯之間高處側上部挖掘的小窯洞,登階而上,可高瞻望遠,住宿、儲物干燥,又能避開禽畜侵擾。
窨子窯 于懸崖高處開掘的深達數十丈的土洞(或石洞),有的內壁還掘有數孔窯洞,光線昏暗。舊時,為防匪禍兵災而掘,至少有兩處以上出入口。本縣各地均有遺存。
房屋
舊時,本縣修建房屋者多為富戶,且為數甚少。共和國成立后,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農家修建磚木結構平房已十分普遍;城郊的農民還蓋起了一磚到頂的平頂子房或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小樓。如今,房屋的建筑式樣日漸趨向美觀實用;室內裝飾也很考究,石膏吊頂、瓷磚鋪地、白粉刷墻,落地式窗簾、頂燈、壁燈等一應俱全。華池民間用房,按所處位置、用途、形式等,分正房、廂房、門樓、場房、井房等。
正房 院子正面所建造的房屋為“正房”。房頂魚脊形,雙向流水,當地稱安架房,多建3間或5間(一般不建雙數)。房屋質量有土木與磚木結構之分磚木結構中有空斗墻與實扎墻之分。正房每間寬度多為3米,深5米,亦可大可小。檁條可多可少,有5檁與7檁之分。瓦有機瓦與小瓦之分。磚有青磚與紅磚之分。椽以松木為佳,檁以小葉楊與松木為上品。棧子有劈柴、葦稈簾子與薄木板之分。大梁及門、窗有木質與鋼料之分。上房一般起架較高,窗大門闊,通光性能良好。建平頂屋者,房屋頂部用水泥、砂石等抹平,或蓋以油毛氈,以防漏水。
廂房 上房兩側的廈房稱“廂房”。廈房也叫廈子,一面靠墻,單向流水,寬2.5米、深3米左右,多為3間,面積較小,采光較差。
門樓 門樓即大門樓子,有三檻、平頭等幾種。門扇多為木質、雙扇,也有鐵質院門。門框以上雕刻圖案,鐫書題字,一般為“耕讀傳家”、“紫氣東來”等語。
場房 在打麥場邊修建的小房,用于看守場院和臨時儲糧。
井房 水井之上所蓋小房,主要用途為防污保潔,也有防小孩及小動物掉人井內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