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與老北京的相聲不同,話語的喻體往往不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自然界里的生物,而是政治術語。所以北京流傳民間的政治笑話也最多。多年前《北京晚報》曾刊登諷刺公款吃喝的順口溜:"廣東菜不但干部愛吃,群眾也愛吃。廣東菜最容易吃,真正吃好就不容易了。要把廣東菜當作新觀念來吃,……"這明顯是套用某人語氣。
有侃便有聽,兩者相輔相成,從"侃大山"可以看出北京人普遍的政治熱情。政治是北京生活的鹽,哪兒都少不了它。最最突出的是王朔的小說。難以想象,若沒有"人民群眾"、"階級敵人"、"反動標語"、"憶苦思甜"之類的反諷和隱喻,王朔的名字是否也會那么響亮。
侃在北京絕對是一種能力,一種值得驕傲的資本。曾幾何時,京城媒體上頻頻亮相的劇目都是侃劇:《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我愛我家》。劇里劇外都侃的演員,哪怕丑,也星光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