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由來與傳說 清明怎么來的
要說清明節,得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今已失傳的節日一一寒食節說起。寒食在清明前兩日或一日,又稱“冷節”、“禁煙節”。
介子推是當年晉國的賢臣,侍奉公子重耳。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國外。介子推不畏艱難困苦跟隨重耳流亡十九年,曾經割自己腿肉熬湯,獻給重耳。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重賞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惟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收拾好行裝,同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魄莫及,親自帶人去尋找介子推。
然而綿山山高路險,林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不見介子推的蹤影。大火熄滅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被燒死了,而且從樹洞里找出一封血書。介子推在血書中表示,自己割肉奉君已盡為臣之道,主公就不必再找他了。如果主公能夠時時自省,為政清明,那他在九泉之下也就能欣慰地眼目了。
為了紀念介子推的死諫,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號令全國禁止用火。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那棵老柳樹又長出了新芽,便賜名為“清明柳”,并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是什么意思
清明是農歷三月的一個節氣,因此時正值暮春,天氣明朗,空氣潔凈,故名“清明”。
清明節又稱三月節,踏青節,是中國漢族民間傳統農事紀慶節日。清明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惟一俗演為節日的節氣。
故我國的清明節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節氣,二是指節日。從節氣來說,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不同位置而制定的。由于它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依照它安排農事活動:《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幫謂之清明。”清明一到,大地氣溫回升,雨量增多,凍地開始融化,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季節。
清明節古詩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寒冷蕭瑟的冬天過去了,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和美的享受。因此,清明歷來是郊游、踏青的季節。同時,清明節也是祭祀祖先和逝去親人的季節。古往今來,有許多清明詩一方面描寫了人們郊游賞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對祖先及親人的贊頌和思念。
宋之問(約656112),一名少連,字延清,唐代詩人,曾作《途中寒食》一首: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詩作借寒食節之景,表達了對自身境遇的傷感,對現實的不滿和對清明政治及“明君”的懷想。
韓翊(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他的《寒食》詩則別有意味: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此詩一作《寒食即事》。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處處“飛花”,不但寫出春天的萬紫千紅、五彩繽紛,而且確切地表現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時節,裊裊東風中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后二句寫出寒食節時宮廷生活里的一個插曲,頗有意趣。這首詩寫了寒食節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含蓄自然,富有情韻。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唐代詩人。他的詩多登臨紀行之作,寫抑郁怨憤之思,不事雕琢,清新可喜。
《閶門即事》一首生動描摹了清明時節“春草青青萬頃田”的欣欣向榮景象和寒食禁火的人文習俗: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閶門是蘇州的一個城門。作者在詩中描繪了當時農民被大量招募去當兵,使得蘇州許多田地荒蕪,無人耕種,甚至清明節燒火做飯的炊煙都沒有幾處,這就或多或少地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對農民的壓迫,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的某種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