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是我國哪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潑水節的時間為陰歷清明節前后,正值傣歷新年,是傣族送舊迎新的節日。
潑水節為期三天:第—“天,傣語叫“桑刊日”,意思是送舊;最后一天是迎接“日子之王”來臨,即傣族新年元旦;中間——天是介于兩年之間的空白。三天的活動一般是這樣安排的:第一天清晨,寨子的男女老幼沐浴后穿上新裝,——起到佛寺里去敬佛、齋僧,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人們圍著沙塔而坐,聽佛爺念經。隨后把一尊佛像抬到院子中,灑清水洗塵,稱為“浴佛”。
第二天,群眾性的潑水活動便開始了:老人從竹筒里拿出——束鮮花,將花上的水輕輕灑向周圍人群,然后大家用一根樹枝條蘸著碗里的水,互相潑灑,表示洗去身上一年的污塵,祝福新年平安吉祥,按傣族的習俗,水潑得越多就表示越友好,越親熱,越尊敬、于是后來大家索性改用大盆來潑水了。潑水有“文潑”和“武潑”之分。文潑是對長者而言,小輩舀起一勺凈水,說著祝福的話,拉開對方的衣領,讓水沿著脊梁流下去,被潑的人高興地接受祝福,不得跑開,武潑是對平輩或晚輩,沒有固定的形式,用瓢、用盆、用桶都可以,大家互相追逐嬉戲,迎頭迎面地潑水。被人潑的水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越多,被潑的人也越高興。潑水還是潑水節期間青年男女尋找意中人的一種方式。在咚咚的象腳鼓聲中,青年人把自己的愛戀之情寄托于潑出去的清水之中,使愛情的種子在這潑水嬉戲中得以萌芽。
第三天則舉行丟包、放火花、放高升和放孔明燈等活動。
泰國潑水節
每年的4月13日,一般持續3-7天。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干節”。宋干是梵文,意為“太陽運行到白羊座,即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谷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后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緬甸的潑水節
潑水節也是緬甸人民的傳統節日,類似中國的春節。一般在公歷4月中旬舉行,通常歷時3、4天。按照緬甸風俗,節日期間,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潑水,表示洗舊迎新之意。講究的人,用香櫻桃花枝,從銀缽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清水,輕輕地向別人身上抖灑。普通人喜歡整桶整盆地潑,甚至用水龍管噴澆。小孩用水槍向大人噴,也不會被責罵。人們被潑得越多越高興,因為水象征著幸福。緬甸潑水節的來歷傳說不一。
瓦耶卡斯潑水節
1981年夏天,馬德里地區酷熱難耐。卡門圣母節時,參加節日的小伙子們找到附近的水源處沖水解涼,同時用水潑向身旁的人們。此舉不僅減輕了承受天氣悶熱的痛苦,更使節日氣息大增。第二年數千人手拿盆桶等相互潑水過節,氣氛活躍,場面熱鬧,年復一年,逐漸形成節日。
現在每逢此節,從布雷瓦爾街到帕亞索·佛索街一帶人山人海。
人人身著短褲背心,個個手拿各種盛水工具,從事先準備好的水車上或附近花園的水龍頭里取水,隨時準備潑向身邊任何對象。有的人正在選擇目標時,不知從何處潑來的水已將自己淋了個暈頭轉向。這種黃雀伺蟬的情形接二連三。有時水從“天”降,陽臺、房頂等處均是向人群突然襲擊的最佳場所。盡管所有的參加者無一例外地變成了落湯雞,但大家歡聲笑語不斷,直到水盡人散。附近的其他市鎮也在此前后組織潑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