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邦節(jié)放假 古爾邦節(jié)休息安排
寧夏古爾邦節(jié)放假兩天,新疆古爾邦節(jié)放假三天。古爾邦節(jié)是我國穆斯林的盛大節(jié)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jié)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jié)日叫"犧牲節(jié)"或"宰牲節(jié)"。也譯作"庫爾班"。
回族古爾邦節(jié)習俗
“古爾邦”,阿拉伯語音譯“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意為“犧牲”、“獻身”,故亦稱“宰牲節(jié)”、“獻牲節(jié)”、“忠孝節(jié)”、“爾德節(jié)”。寧夏南部山區(qū)等地的回族稱為“大爾德”,云南等地的回族稱為“小爾德”,是伊斯蘭教三大節(jié)日之一,一般在開齋節(jié)過后七十天舉行。這個節(jié)日屬于穆斯林朝覲功課的儀式范圍。伊斯蘭教規(guī)定,教歷每年12月上旬,穆斯林去麥加朝圣,朝覲的最后一天,開始舉行慶祝活動。
各地伊斯蘭教協(xié)會在古爾邦節(jié),一般都要舉行招待會,邀請回族知名人士、阿訇等人參加。我國人民政府還明文規(guī)定,古爾邦節(jié)給回民放假一天,并給城鎮(zhèn)戶增供羊肉、香油、優(yōu)粉等,予以特殊照顧。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人還和回族群眾一起參加節(jié)日慶祝活動,暢敘情誼,祝賀回族節(jié)日幸福、快樂,增進了民族團結,給回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增添了新的內容,賦予了新的意義。
古爾邦節(jié)的民間傳說
古爾邦節(jié)的宰牲,起源于伊斯蘭古代先知易卜拉欣的故事。
易卜拉欣獨尊安拉,無比忠誠,他常以大量牛、羊、駱駝作為犧牲向安拉獻禮,人們對他的無私虔誠行為大惑不解。易卜拉欣老來無子,甚是煩惱,即向安拉祈禱:倘若安拉給他子女,即使以愛子作為犧牲,他也決不痛惜。后來,他的妻子真生了一個兒子--伊斯瑪儀。伊斯瑪儀的出生,給老兩口帶來了無盡的愉悅。
光陰荏苒。易卜拉欣把許愿的事情已經(jīng)忘記了。在伊斯瑪儀長成一個英俊少年的時候,安拉的考驗來了。安拉幾次在夢境中默示易卜拉欣,要他履行諾言。于是他向愛子伊斯瑪儀說明原委,并帶他去麥加城米納山谷,準備宰愛子以示對安拉的忠誠。途中,惡魔易卜劣廝幾次出現(xiàn),教唆伊斯瑪儀抗命和逃走,但伊斯瑪儀拒絕魔鬼的誘惑,憤怒地抓起石塊擊向惡魔,最后順從地躺在地上,準備遵從主命和其父的善舉。
正當易卜拉欣舉刀時,天使吉卜利勒奉安拉之命降臨,送來一只綿羊以代替犧牲。與此同時,安拉默示:易卜拉欣啊!你確已證實那個夢了。我必定要這樣報酬行善的人們。這確是明顯的考驗。
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播伊斯蘭時,真主又降示:我確已賜你多福,故你應當為你的主而禮拜,并宰犧牲。穆罕默德順主命,效法易卜拉欣宰牲獻祭,于伊斯蘭歷2年(公元633年)12月10日定制會禮,即宰牲節(jié)。宰牲與朝覲同義,目的為求接近真主。
基督教《圣經(jīng)》對這個故事的記載在內容上略有不同,認為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庶生兒子,和他母親一起回到埃及,亞伯拉罕要殺的是自己90歲時生的嫡生子以撒(伊斯蘭教譯為伊斯哈克),但情節(ji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