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立八節是什么 四立八節的含義與意義
四立含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節含義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含義二: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八節。
中國傳統的節日文化中的“八節”按時間依次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
《周髀算經》卷下:“凡為八節二十四氣。”
示例:唐 寒山 《詩》之二七一:“四時周變易,八節急如流。”《四游記·華光來千田國顯靈》:“有四時不謝之花,八節長春之景。”
四立八節的意義
四立的意義:
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其農業意義為“春種、夏長、秋收、冬藏”,概括了黃河中下游農業生產與氣候關系的全過程。中國幅員遼闊,地理條件復雜,道各地氣候相差懸殊,四季長短不一,因此,“四立”雖能反內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不能適用全國各地。
八節意義:
八節中,上元節吃元宵和玩龍燈,端午節吃糯米粽,中元節燒紙錢祭祖宗,家家做米糍,中秋節賞月吃月餅。較具地方特色的是:正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家家戶戶備有較豐盛的酒筵,要吃“湯圓”,富有團圓之意。晚上有觀燈的習俗,有龍燈、扛燈、兔子燈等幾十種,縣內農村還有打甑蓋的習俗,晚上由各村年輕人組成的甑蓋隊,到頭年結婚的新婦家,敲鑼打鼓,一人手提甑蓋,口唱祝詞,熱鬧一番,完后由主家端出酒菜黃糍犒勞甑蓋隊員。陰歷二月十五日的花朝節,農村婦女圍坐吃擂茶,互相慶賀節日。縣內南部農村還有燒花燈的習俗,凡是頭年結婚的新婦,由娘家和內親送來麒麟燈與觀音送子燈,在花朝節當天晚上燒去麒麟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