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氣象節的由來
每年的2月10日為國際氣象節。國際氣象節在每年的2月10日。國際氣象節的發起人是法國人,1991年2月10日,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依西·雷莫里諾舉辦了第一個國際氣象節,當時有16個國家的25個電視臺參加,來自世界各地的氣象專家從參加氣象節的電視臺中,評出優秀的氣象節目、氣象小姐和氣象先生。到了2000年,已有65個國家的130個電視臺參加這一節日。
國際氣象節是什么意思
國際氣象節的發起人是法國人,在1991年2月10日,在法國巴黎附近的一個叫依西·雷莫里諾(Issy——Les——Moulineaux)的地方舉辦了第一個國際氣象節,當時有16個國家的25個電視臺參加,來自世界各地的氣象專家,從參加氣象節的電視臺中,評出優秀的氣象節目、氣象小姐和氣象先生。到了2000年時,就已經有65個國家的130個電視臺參加國際氣象節了。
我國氣象史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人們只能通過廣播和報紙了解天氣。報紙上的天氣預報很簡短,北京地區的24小時預報大家印象最深,就是“夜里,南轉北風一二級;白天,北轉南風二三級”。
我國最早的氣象臺是1872年建成的上海徐家匯觀象臺。
但當時的天氣預報只有“全國風向不定、天氣多變、可能有雨”等模糊簡單的內容。
1980年7月,在中央電視臺播報了我國第一次的電視天氣預報。隨著氣象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現在看到的天氣預報已經運用了衛星、雷達等高科技手段,不僅有一兩天的短期預測,還有跨季度、跨年度的長期氣候預測。
氣象臺站
北京地磁氣象臺:由俄國教會建立于1849年
上海徐家匯觀象臺:由法國教會建立于1872年
香港天文臺:由英國政府建立于1883年
臺北測候所:由日本中央氣象臺建立于1896年
青島觀象臺:由德國海軍建立于1898年
哈爾濱測候所:由俄國“中東鐵路建設局”建立于1898年
北京中央觀象臺:由民國政府教育部建立于1912年
延安氣象臺:由中國共產黨建立于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