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婚俗
閩西山村,婚配嫁娶,很為奇特。
秋收后,山村一年的農事基本結束。秋高氣爽,村民娶親嫁女,一般都擇在這個時間。
山里的后生,粗獷、健壯,有著大山的性格;
山野的妹子,鮮嫩、苗條,像山泉那樣清純。他們的婚事也離不開山:大山的后生愛妹子,山坳的妹子戀大山。
村民娶親嫁女,大多在晚間進行。
夕陽西下,彎彎的山道上,鑼鼓喧天,嗩吶聲聲,鞭炮齊鳴,走著一隊迎親隊伍。走在前面的新郎,手里拿著一把黑色洋傘,表示“哪個出門不想傘,哪個男子不想妻”的真摯感情。一頂花轎兩人抬,顫悠悠地跟著;隨后就是三五個挑著裝滿紅蛋、豬頭、雞鴨聘禮的圓形竹編籃的村民和迎親女伴。他們踏著山月、霧嵐,到女方家接親。
到了女方家,新郎端坐在廳堂。丈母娘給女婿送上熱毛巾,新郎遞上紅包;旋即,穿紅鞋、著紅裝的新娘,頭罩彩色紗巾,由女伴陪同,款款地從房間出來,虔誠地接過新郎手中的洋布傘,以示結百年之好。然后,擺設接風酒,宴請迎親客。
子夜時分,新娘由兩個女伴攙扶,一步一個竹篩踩著,走到花轎旁。這時,母親端一小碗米飯,淚眼朦朧,來到花轎前,殷殷地為女兒喂上三口米飯。母親對即將上轎的女兒千言萬語,都凝聚在不言中。在場的村民、迎親客和伴娘,無不為之動容,暗自流淚。
一掛鞭炮,響徹萬籟俱寂的山村夜空。新娘上轎,號啕大哭,哭聲越響亮越好。這昭示著往后娘家家業越興旺,日子越過越好。
彎彎的山道上,夜色愈來愈濃。迎親客舉著松明火挑,腳步匆匆,嗩吶聲時斷時續;抬著新娘的花轎“吱——扭,吱——扭”,有節奏地響著。這可忙壞了新郎客,因為他必須護著花轎探路,繞過路障。
不論路途長短,花轎都得在天亮前抬進男方家。山里的風俗,剛出嫁的山妹子,像山泉一樣清冽,像山花一樣鮮麗,羞于在路途見生人。
到了男方家,新娘由女伴扶出花轎,跨過門前點燃的小火堆,仍是一步一個竹篩踩著,走到廳堂。新郎新娘燃上幾炷香,拜完天地祖宗后,雙雙進入洞房。
晨光熹微,鳥聲啁啾,靜悄悄的山村蘇醒了,彎彎的山道上,走來了一群喝喜酒、看新娘的村民。
深山香菇客
在閩西山村的深山溝里,有許多搭建的茅棚。這些茅棚住著鋸木育菇的浙江農民,村民叫他們“香菇客”。
每年秋天,收完稻谷,香菇客就打點行裝,來到閩西深山,開始香菇生產。他們吃苦耐勞,自得其樂,悠悠的山歌,總不離口:
山對山哎溝對溝喲,數我香菇客最風流;
敢問風流在哪里噢?噴嚏打在云里頭……
山村一場大雪,紛紛揚揚,香菇長得密密麻麻。這可樂壞了香菇客:把一簍簍采摘下來的香菇用木炭焙烤。然后,把花菇、厚菇、薄菇,揀出分類,大袋小包地運出山。
大雪初霽,在彎彎的山道上,村民挑著青菜、芋子,帶上鞭炮,進山看望香菇客。噼噼啪啪的鞭炮聲,是村民對香菇客真摯的祝賀。香菇客熱情地把村民迎進焙烤香菇的茅棚里,煮上一大盆香菇,請村民品嘗。然后又采上一大簍鮮香菇,讓村民帶回家去。
月朗星稀的夜晚,香菇客也下山到村民家串門。淳樸、厚道的村民,溫米酒,炒臘肉,做蕨粉包,盛情地款待來客。臨走,還到菜園里,摘下大捆青菜,讓香菇客帶回深山里去。
年關到了,收完冬菇,香菇客下了山,挨家挨戶分送香菇。村民也以筍干、年糕和炸豆腐回贈。
香菇客告辭了村民,回鄉過年了。彎彎的山道上,又斷斷續續飄來了山歌,好似風中一根顫動的絲線:
山對山哎溝對溝喲,數我香菇客最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