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是什么日子 正月十六是傳統(tǒng)節(jié)日嗎
農(nóng)歷正月十六夜,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歷節(jié)日之一。一個充滿無限樂趣而又歡快的日子?!笆?,炸麻花,扛笆斗,舞火把,撩人罵,送牛樁,老老少少樂哈哈。”這首民謠不知在我們這里留傳了多少年了。所以當(dāng)有人說,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因為過年不但有好衣服穿,好東西吃,還不需要做家務(wù)。
具體風(fēng)俗:
扛笆斗舞火把
正月十六傍晚,我們早早地吃過晚飯,就開始“扛笆斗”。所謂“扛笆斗”,就是用一只紗布袋子裝一些生石灰,把它綁在秤桿的一端,人拿著秤桿的另一端,把紗布袋往地上丟,地上就留下了一個個白斑。當(dāng)然,“扛笆斗”也有一定的規(guī)定,總是先要從河邊水碼頭往上“扛”,然后是房前屋后門口天井和房屋里面,當(dāng)“扛笆斗結(jié)束后,房前屋后就到處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白斑。因為白斑越多,就預(yù)示著今 年糧食收成愈好。
正月十六舞火把,源于何年已無法考證,但在我們農(nóng)村,仍然每年都要上演。小時候,我們幾個小伙伴每當(dāng)正月十六的下午,就到集體的窯廠搬來一捆蘆葦草,阿華從家里偷來幾角錢到商店買來小鞭爆,于是我們幾個人就認(rèn)真地扎火把。當(dāng)然,決不會忘記在火把中間要放上幾只小爆炸。一切準(zhǔn)備工作都做好后,就盼望著太陽快點落山了。
當(dāng)我們扛過笆斗以后,就立即開始舞火把了。那時,土地剛承包到戶,我、阿華、康勇等幾戶的承包田剛好在一起,我們幾個人就把火把點燃了,在承包田里縱橫交錯地奔跑。據(jù)說,火苗竄得越高,那年的莊稼收成越好。火把映紅了我們的臉,火把中的小爆炸讓我們既害怕又興奮,大人們站在田塍看著我們,臉上溢滿笑容。
舞完火把后跨火把。據(jù)說跨火把能驅(qū)除晦氣,迎來好運。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從冒著火苗的草把上躍過,有時,我們能來回不停地躍,引得大人們一片贊嘆聲。
炸麻花撩人罵
大人們都跨完火把回家炒麻花了,炒麻花就是把玉米放在鐵鍋用火燒了炒,有的人家沒有玉米,就用稻谷代替;據(jù)說,炒麻花能炸老鼠眼睛;玉米愈炸得兇,老鼠就死得越多。父母親在家里炸麻花時,此時的我們玩性正濃,繼續(xù)我們自己的游戲了。
老人們說,十六夜如果被人家罵最吉利,俗稱罵“晦氣”,能去掉一年的晦氣。所以,當(dāng)大人回家后,我們幾個伙伴就在農(nóng)莊上到平時最愛罵人的王嬸家撩他們罵。通常的做法是三步曲:敲窗戶、踢門、放鞭爆。
我們來到王嬸家,先是“咚咚”地敲窗戶,看她不開罵,我們接著就踢門,還不開口罵,我們就把白天準(zhǔn)備好的小鞭爆點燃,從門縫里丟進(jìn)屋里。使盡了各種手段,往往收效甚微。你別看王嬸平時罵人不眨眼,莊上人都稱她“野馬蜂”,可正月十六夜她就是不開口,惹急了就從床上爬起來,嚇一嚇你,不過,我們一聽到腳步聲早就跑得無影無蹤了。只有一次,阿華由于用力過猛,把王嬸家窗戶上的玻璃敲碎了,第二天,王嬸告狀,害得我們幾個挨飽打了一頓。現(xiàn)今想起,好象是一個遙遠(yuǎn)的故事。
送牛樁子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中國傳統(tǒng)習(xí)俗由來已久。那時,還不知道要計劃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總想再生個男孩,就邀請人家給自己送牛樁,以求生一帶把子的。很多時候,凡是送牛樁的,總能如愿以償。所以,當(dāng)時送樁子比較盛行。
送牛樁要八個男人參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這八個人是白天就約好了,晚上先到邀請的人家吃晚飯,酒足飯飽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覺時,這八個人就去偷牛樁了。偷的物品有磚頭、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還要在莊上有勢力,有人緣。東西偷好了用紅紙包好,交給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小伙子拿,這叫抱樁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長的就開始喊好,后面的人就應(yīng)和,當(dāng)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貴子之類的。抱樁子的小伙子就抱著偷來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會兒,最后還要撒一泡尿在床上。再把樁子恭恭敬敬的交給主人保管。幾個人再次吃飯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自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決不能提送樁子、偷樁子的事,否則就不靈驗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時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報喜。雙方小孩互認(rèn)對方為干爹,干娘,結(jié)成親戚,這就是為什么要偷有勢力、有人緣人家東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兒,偷的鞋子就叫鞋兒,直到長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歲時,偷樁子的人家要回報被偷的人家,偷什么還什么,一還十或一還百。如偷人家一塊磚頭,就還人家一百塊磚頭;偷的是一雙鞋,就還人家十雙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