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叫鬼節嗎 清明節是放鬼節還是收鬼節
清明節是鬼節,也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祭祀節日,清明節由來已久,擁有眾多的習俗和禁忌,同時也是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七月十五鬼節禁忌,清明節之所以被稱為鬼節,我們對于先人的離去,有土葬、火葬、海葬、還有供奉在寺廟里面等形式。而無論是哪一種埋葬形式,都是代表先人骸骨安息的地方。人分三魂七魄,人死或往地獄,或往輪回、但還有諸多魂魄留于墓地之中。因此,這也是民間老一輩份的人,喜歡把清明節稱為“鬼節”的原因。
清明和鬼節的區別
1、鬼節是一個統稱,鬼節包括了清明節。
2、清明節是一個節日,鬼節是幾個節日。
3、鬼節包括七月半,清明節,三月三,十月初一等。
清明節的由來
在中國的典故中,清明節來歷眾多。
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介子推的傳說。春秋時晉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餓,隨臣介子推從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為重耳煮湯,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晉文公即位后封賞群臣時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則不慕名利隱居綿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燒綿山以尋找,事后卻發現介子推背著老母死在一棵枯柳下,并留下遺言:“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將當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登山祭奠,柳樹竟然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為清明。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主要是掃墓,為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祭掃的意義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家庭祭掃,一個是國家祭掃。家庭祭掃主要是祭拜自己的祖宗,通過祭拜自己祖宗表達感恩之情,體現血脈相連的親情之愛。國家祭掃主要是共同的祖先,通過祭掃帶來整個民族和睦的關系,意義重大。
中國三大鬼節是哪三個
清明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
清明節
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及離世親人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并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節日體現飲水思源、凝聚族群、迎春健身及關愛自然的意義。
中元節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圣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
寒衣節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