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放假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實施的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2014年清明節假期為4月5日至4月7日。
清明節作為法定節日有什么意義
第一、法定清明節假日,用以掃墓祭祖,用以追思先人,感念先人的功績,飲水思源,弘揚孝道。特別是教育那些親情已經淡化了的青少年孝敬父母、敬重老人,強化親情紐帶,強化子孫贍養父母祖父母的義務觀念,以此奠定和諧社會的第一基礎。
第二、法定的清明節假日,用以親戚團聚、朋友團聚、同學同事聚會和郊游,用以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近和友好,特別是先加強親屬之間、鄉黨之間、單位之內等較小范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情誼,然后推而廣之加強更大范圍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友誼,使和諧社會建設有制度性的且合乎民俗的保障。
第三、清明節的全部民風民俗,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一文化,可能還不只是孝親敬祖、敦睦親情鄉情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一文化習俗還傳承了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和諧理念,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強調的“人與自然和諧”、“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活理念。當萬象復蘇、天氣清明、春光明媚之際,我們以張開雙臂擁抱自然的開朗姿態,在青草地上與親友聯歡,其意義就不僅僅是節日了。
清明節始于哪個朝代:周代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插柳的含義
招魂說
在有些地方,民間將此俗全歸于紀念介子推,如1936年河南《陽武縣志》:“清明節,各神位及主前均供柳;并插門上,日為介子推招魂也?!?/p>
躲避疾病說
由于清明節前后,天氣已經回暖,這時隨著氣溫回升,也是各種病菌開始大量繁殖的時候,由于人們這會兒要回鄉祭祖上墳掃墓或踏青游玩,就會容易被病菌侵染而生病,尤其是春天常見的流行性感冒等癥狀,一傳就是很多人!而過去由于醫療條件有限,人們發現柳枝可以驅除毒蟲侵擾,并減少病菌侵襲,因而就把希望寄托到柳枝上,保佑自己不受流行性疾病困擾。
驅鬼說
傳說清明節也是百鬼出沒討索的時間,人們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戴柳、插柳辟邪。人們受佛教影響,認為柳可以驅鬼,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普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節是鬼節,又恰逢柳條發芽時令,人們祈盼吉祥,便插柳、戴柳辟邪。
紀年華之說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災、祈福迎祥之用外,還有紀年華之義。民間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之說。這是因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意,特別是婦女戴柳,有對青春年華的珍惜與留戀,久而久之,清明戴柳就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