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每年都是同一天嗎 清明節是什么時候
清明節時間每年并不一樣,一般清明在陽歷4月5日前后,在20世紀的100年中,清明在4月4日的有7年,4月5日的有79年,4月6日的有14年。從農歷中找清明是比較麻煩的,要查找歷書。我國民間認為“三月初三正清明”,從歷法上看這種說法是不妥的。我們也以20世紀為例,在這100年中清明分別從(閏)二月十四到三月十五,橫跨32天,只有3年的清明在三月初三。
清明節也是清明節氣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是種植莊稼的最好時節,于是就有了“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說法。可見,清明節對于農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農民可以根據這個節氣制定自己的種植計劃。
在二十四節氣中,清明是唯一演變成節日的節氣,并由此產生出許多習俗。這個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今天這些節日中的活動依然很盛行,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到祖先的墓地整 理地面,拔去雜草,掃去落葉,這就是為什么清明節祭祖也稱“掃墓”的原因。
清明節掃墓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據《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華夏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強烈來看,嚴延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人五寧到官方的肯定后,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鮮花等。由于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里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里拜祭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往往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是從寒食發展而來的,那么關于寒食還有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也都相繼離他而去了。只剩下幾個人,一直忠心的追隨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他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可是惟獨忘記了介子推。有人對晉文公提起了介子推。
晉文公才想起舊事,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一一回絕。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這時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大火熄滅后,晉文公看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己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害」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從此以后在清明節這一天還有插柳枝佩戴的習俗,大概就是來源于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