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爾邦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哪些民族過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回、東鄉、保安、撒拉、維吾爾、哈薩克、塔吉克、塔塔爾、烏孜別克、柯爾克孜等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共同的宗教節日。阿拉伯語,稱為“爾德·古爾邦”、“爾德·阿祖哈”,其意思是“犧牲”、“獻身”,故漢語又稱為宰牲節、獻牲節。在回歷十二月十日,回族視其為新年。
古爾邦節(拉丁文Eid Adha),又稱宰牲節、爾德節。宰牲節也是暨開齋節后又一大穆斯林節日,在阿聯酋這樣一個以穆斯林為信仰的中東國家而言,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慶祝的節日,而古爾邦節與開齋節(又稱肉孜節)、圣紀節并列為伊斯蘭三大宗教節日。
古爾邦節是穆斯林的盛大節日。“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回族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一般在“開齋節”過后的第七十天(即回歷的12月10日)舉行,是信牽伊斯蘭教的回族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回族也把“古爾邦節”叫作“忠孝節”。
節日的早晨,人們都穿戴整齊到清真寺參加會禮,由阿訇帶領,面向圣地麥加方向鞠躬叩拜。阿旬宣講有關經文,大家互道“色倆目”。節日里除了參加會禮和炸油香等外,還要宰牛和宰羊等,制作精美的食品。大家還可走親訪友和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節日的歡樂氣氛很是濃厚。
維吾爾族古爾邦節
“庫爾班節”是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又稱“古爾邦節”,就是“宰牲節”。
維吾爾族對“庫爾班節”非常重視,節口期間都要宰羊獻牲;成年男子要洗大凈,并去清真寺內會禮;人們穿戴一新,互相登門拜賀,互相饋贈禮品;制作炸油香、炸傲子等節日的美味佳看;節日期問,從清晨至黃昏,各大禮拜寺的拱門頂上,隕吶聲、手鼓聲響聲不絕。三日之內,城鎮和鄉村分別舉行歌舞、賽馬等娛樂活動,人們沉浸在節日的歡樂之中。
哈薩克族宰牲節
“宰牲節”,哈薩克族叫“庫爾班節”或“古爾邦節”,過這個節時,必須宰羊以作祭獻。家家戶戶還必須準備豐盛的食品,大家要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以祝賀新年的來臨。年節里還要舉行具有民族特色的叼羊、姑娘追等體育、文娛活動。
保安族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對保安族來說與開齋節同樣重要、隆重和熱鬧。有能力朝覲的保安族穆斯林遠赴麥加,朝覲天房,匯聚于阿拉法特山前會禮,之后赴米拉山宰牲開戒。留于當地的保安族信眾則匯合舉行會禮,有宰牲能力的保安族信眾,無不親自宰牲,踴躍施散,共享節日的“賽哇布”(益處)。宰牲要求只用合格的羊、牛、駱駝三種,可延續宰三天。宰牲后一般請阿訇在家中誦經贊主、贊圣,祈禱平安、替亡人求贖,宰牲肉被分成三份,分別給窮苦困難的同教胞、親朋鄰舍和自己所留。
烏孜別克族古爾邦節
按照傳統的規矩,烏孜別克族的男性穆斯林們在節日這天清晨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念經、走墳、緬懷先人,之后回家以宰牛羊的形式慶祝古爾邦節。古爾邦節前幾天,穆斯林們家家戶戶打掃得干干凈凈,趕制各種糕點,做新衣裳,迎接自己的節日。節日期間,烏孜別克族的每個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相互拜節,相互問候。人們有說有笑,載歌載舞。在牧區,還要開展賽馬、叼羊等各種慶祝活動,整個節日期間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