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節還是什么節 秋千節又指哪一個節日
清明節。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習俗活動并流傳至今。
1991年,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將“蕩秋千”列為表演項目,后來吊秋又被列為比賽項目。
秋千這種有著幾千年歷史的民俗活動,至今仍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它活躍了人們的生活,也為民俗工作者提供了蘊涵豐富內容的標本。
秋千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公元前206年——220年)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并流傳至今。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各種現代體育項目的興起,秋千運動除在少數地區仍廣為流行外,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1986年2月,國家體委制訂了《秋千競賽規則》(草案),同年,秋千被列為全國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到1999年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秋千已發展為包括6個單項的較大項目。
秋千比賽規定,只限女子參加,分設單人、雙人和團體賽,項目分高度比賽和觸鈴比賽。高度比賽以在規定的試蕩次數內蕩達的最高點來計算成績,觸鈴比賽是以在規定的高度上和時間內運動員觸鈴的次數來計算成績。比賽場地為20米×8米的長方形平坦地面,秋千架高12米,起蕩臺高1.3米。在高度比賽中,選手均有6次試蕩機會,而在觸鈴比賽中則只限1次。
秋千運動不僅是一項精彩的競賽運動,更能夠鍛煉人的意志,培養勇敢精神。同時,它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健康發展也是十分有益的。
蕩秋千可以使人心曠神怡,鍛煉身體和意志,培養勇敢精神,已成為兒童的專項活動,常見于幼兒園、小學的操場旁,或公園、游樂園中。
2012年5月12日,在韓國麗水世博會的能源公園里,園內的“能源秋千”能將蕩秋千的行動轉換成能源,游客一邊蕩秋千一邊休息的同時,能使秋千頂端的八音盒演奏出優美的音樂。
蕩秋千技巧:
人在蕩秋千,越蕩越高,說明機械能是不守恒的而且是不斷的增加。那么這個機械能的增量是來自何處的呢?
我們在蕩秋千時,如果人站在秋千上不動,蕩秋千的運動類似于單擺的運動。當秋千從最低點蕩到最高點的過程中,重力做負功,系統的動能轉化為系統的勢能,當秋千從最高點蕩回到最低點時,系統的勢能又轉化為系統的動能,整個過程機械能守恒,秋千將做等幅擺動。如果要讓秋千越蕩越高,就必須借助外力,自己蕩秋千,就沒辦法借助外力了,系統也就無法從外界獲得能量。只有通過蕩秋千的人自己與繩子的內力做功將自己的內能轉化為系統的機械能,而人的內力做功又只能靠人在秋千上站起或蹲下來實現。但當人蕩到平衡位置時,雙手用力拉繩,則繩以相同大小的反作用力拉人。此力克服人的重力做功使人突然起立,人在此時重心將上移。系統的重力勢能增加。此時切向速度未變即動能未變,系統的機械能增加。當秋千從最低點蕩到最高點的過程中慢慢下蹲,相比于站著,重力對重心的做功會少一些,減少勢能的消耗。當人升至最高點時在迅速站起。使重力勢能增大。當秋千由最高點蕩回到最低點時慢慢下蹲,使其重心下降,此時重心的位置下降,此過程重力仍然做正功。則在一個周期中重力始終做正功。這樣,蕩秋千的人就可以將自身的內能轉化為秋千的機械能。
總之,蕩秋千的人應在秋千運動到最低點時迅速站起,然后慢慢下蹲,當秋千蕩到最高點時,再猛然站起,過了最高點后再慢慢下蹲,到了最低點時再猛地站起,以后重復上面的動作,即秋千越蕩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