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孜節的風俗 肉孜節有什么習俗
肉孜節(開齋節)節前每個家庭成員都要向窮人發放“開齋捐”,粉刷房屋,打掃院落,井把清真寺裝飾一新。同時準備節日食品,炸油香、馓子、宰羊宰雞等。炸油香,是所有十二個新疆民族節日的必做工作,這是中國伊斯蘭教的獨特風俗,有人認為,起源于祭獻遺風:油煙香味祭獻了亡人。
肉孜節日早上成年男子沐浴凈身,身著盛裝,或手持經香,聚集清真寺或出荒郊舉行會禮。之后,先向阿訇道安,接著互道“薩拉姆”。會禮結束,或由阿訇率領集體游墳掃墓,或各家各戶游墳掃墓,為逝者祈禱,在墓碑的刻字上描紅,整墓培土,隨后分頭前往各親友家拜節,互贈油香、馓子等各種炸果,表示祝賀。
肉孜節日的凌晨,人們聚集在禮拜寺作盛大的禮拜,然后開始熱鬧的節日活動。家家戶戶都備有豐盛的節日食品,如馓子、糖果、點心等,人們身著民族服裝,走親訪友,路途相逢要互相拜年祝賀,男女老少成群結隊出來游玩,各種娛樂場所同時開放。在南疆還有說評書的,內容多為宗教故事。
一般中年婦女在家待客,年輕夫婦、未婚婿要帶上禮物,在肉孜節日的第一、二天去岳家給岳父母拜節。許多青年還在佳節舉行婚禮。肉孜節日期間回族的小輩要上門給長輩拜節,全家吃“粉湯”。
哈薩克、塔吉克、柯爾克孜等族還舉行叼羊、賽馬、射箭等活動。肉孜節日時的馬也與平日不同,馬身上扎滿紅色布標,馬鬃和馬尾上用紅色綢束上幾團野雞毛;馬鞍和套頭的皮帶上,系滿各種花飾。
肉孜節是什么節
肉孜”一詞來源于波斯語,阿拉伯語叫“熱瑪贊”,按詞意翻譯就是“開齋節”。這個節日來源于伊斯蘭教,按宗教傳統,每個成年男女穆斯林(男滿12歲,女滿9歲)每年必須封一個月的齋,也是教徒們所要履行的一項重要功修。
齋月期間,人們要做到清心寡欲,除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婦可以不封齋外,穆斯林只能在日出以前和日落以后用餐,白天是不能飲食的。齋戒日期在伊斯蘭歷的9月,這一月稱為“齋月”?!褒S月”可以出現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蘭歷是純陰歷,以月亮出現的那一天為月首,單月30天,雙月29天,全年12個月,不過閏月,計354天或355天,這樣就比陽歷少10天或11天。它的月份和季節沒有固定關系,所以“肉孜節”便會在一年四季輪流出現。9月份封齋滿一個月,到了10月1日改為正常生活。開齋以后,人們按傳統習慣要歡度3——5天,穆斯林們進行種種準備,把房屋院落整修打掃一新,并趕制節日盛裝。婦女們還要炸馓子、做點心、熬果醬,準備招待賀節的客人。節日的清晨,穆斯林們聚集在清真寺做禮拜,然后開始慶?;顒?。這天人們將不計過去的“疙瘩”和“磨擦”,而會握手言和,重歸于好,興高采烈地相互問候,相互拜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