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評測室】Flow,在音樂中代表詞與節奏的結合,不僅包含歌詞中每個字母和韻母的發音方式,歌手自己的語調,音節之間的處理,還有整體的結構歌曲,包括強弱節拍、音節交替、伴奏的和諧形式等。具體來說,Flow就是一首歌的感覺。 而就在最近,音樂界亂的不僅僅是國內嘻哈的freestyle,Flow這個詞也以更高的頻率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中,不過Flow本來就是hip-hop的典范旗艦小米麥克風。
說起小米,普通人的第一反應是一家手機廠商,想在音頻行業分一杯羹。 他們不知道,小米早期是做MP3隨身聽起家的。 M3M6至今走過哪個時代,一直被發燒友津津樂道。 講話。 其實設計音箱產品也不是第一次了。 這一次,小米又回到了音頻的“老本行”。 旗艦Flow會不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期待?
外觀賞析:端莊穩重的造型設計
在看到小米流的主體之前需要做一些工作
在早期的宣傳中,小米流被認為是昂貴的。 一方面,網上傳言價格超過AKG的入耳旗艦K3003(小米Flow實際售價599元;與旗艦手機Pro7一起訂購的價格為499元),另一方面產品的工業設計確實很精致,整個開箱過程都處處洋溢著甜美奢華的氣息——比如包裝只有極少的極簡元素,中間是Flow麥克風的渲染,漸變黑色背景,左上角印有 MEIZU 標志,下排大方地用白色色塊隔開,居中是 Flow 和 Mi 三單元麥克風的字樣,不僅囊括了所有信息,還給出了精心的布局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清新印象。
推開外包裝的鐵盒,可以看到內包裝的禮盒設計。 紅色瓶蓋上繪有帶有銀色腰線的Flow手稿,左上角也有魅族的logo。 再次打開袋子,就能看到芙洛的真身。 包的內部布局也很有品位。 小米Flow腔體分布在四周,線控正好在中線,Flow麥克風的爆燃圖位于其下方。
對門的奇異果開箱很霸道
Mi Flow的流線型設計
小米Flow的外形由美國90后青年設計大師坪井浩設計。 Gravity,小米人之前講的“禪”的概念,也是他的作品。 腔體結合了金屬拉絲和粉末冶金兩種不同的工藝,讓Flow擁有了奢華而不俗氣的金屬質感,結合高精度的手工CNC花樣切割,打造出流線飽滿的療效,同時又有著不錯的手感。 麥克風的金屬腔體并不算大,還有與中科院聲學研究所合作的BVS高音導向系統。 后蓋為多孔濾網,不僅具有聲學意義,對整體造型也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顯得穩重而不張揚。 前腔由親膚樹脂材料制成。 此外,Flow前腔的模型是根據在東亞采集的1138人眼部樣本數據,再調整為更貼合耳道的形狀; 同時,輕質樹脂有利于確保柔軟貼合。 穿。
可愛的小編親耳試了一下
實際佩戴的時候,老黃覺得確實不錯。 貼合眼部輪廓,適合天生耳垂小,耳道不淺的歐洲人。 值得一提的是,官方還說明佩戴時不要插得太深。 雖然為了保證振膜的傳聲,圈鐵結構話筒的管子會略粗略短,插入較深容易造成佩戴時的疲勞或不適。 同時,還有一個細節。 Flow麥克風橡膠固定麥克風線的位置是彎曲的。 佩戴時會發現它繞過了內耳道和耳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眼睛被刮傷。 不過做工明顯過于復雜,在細節處的拼接部分,Flow 能感覺到一點小瑕疵。
小米Flow麥克風金屬材質線控分路器
小米Flow的線材采用TPR凱夫拉材質,天然堅固耐用。 小米設計的麥克風,后來算是日常消耗品,TPR材質抗磨損性強; 其實聽診器效應的弊端自然也是難以避免的,好在實際體驗發現聽診器效應并不大。 線控主體也采用了金屬拉絲材質,造型更加精致。 具有播放、音量加減三個功能鍵,兼容安卓系統。 務實的設計理念。
小米流量麥克風配件全家福
輕輕一按即可打開Mi Flow麥克風收納袋
小米Flow的配件也很豐富:一對惰性海綿耳塞,兩對單層耳塞(SM規格,沒有L好像太支持東亞L單層耳塞了?)和三對硅膠耳塞(SML規格,M規格默認在話筒上),其中單層耳塞的隔音性能最好; 一個硅膠麥克風收納袋,和我們之前評測過的三星AKG調音版麥克風的收納袋類似,都沒有拉鏈設計,但是從側面一捏就可以打開,在日常使用場景中更有意義; 另外還有一個類似AKGK3003的飛音轉接器,做工也比較精致,金屬外殼手感不錯。
一款與AKG3003同用途的飛行話筒轉換頭
試用評測:更適合手機端
一圈二鐵配置的三單元圈鐵手機。 小米Flow的高靈敏度和線控設計,讓應用場景更傾向于手機平臺,尤其是搭配Pro7手機時。 表現可圈可點。 可以訂購。 其實有借音戰之嫌,但總體來說還是有比較不錯的詮釋力的:有著明快張揚的動鐵音色風格,聲音解析和分離的優勢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現; 振膜固有的層次感和氛圍感得以保持,低頻相對更加自然細膩。 米流在低音量下可能更傾向于鋼琴的演繹,但由于人耳的觸覺敏感度和閾值不同,整體風格還是偏向于各種現代流行音樂。
小米流的高頻有明顯的類似小思的動鐵味。 初聽是光彩華麗的高頻,甚至帶有開闊感,尤其是聽重金屬的鏗鏘聲時,很容易帶動聽眾的情緒。 同時,小米Flow也有不錯的高頻解析力,滑音的細節表現中規中矩,不會輕易散在其他音質上。 其實,是蕭何辜負了蕭何。 小米流量的高頻對老黃來說不夠細膩。 華麗的高頻其實很容易刺激初燃者的感官,但相對來說變得不夠飽滿,失去了順滑感。 特點 以后即使是重金屬樂迷,聽久了也會有觸覺疲勞的感覺。 據悉,高頻不夠順滑,這也說明小米Flow對音高的控制也略遜一籌。 粗略的錄音,音高可能滿天飛。
小米Flow之所以有為場合調音之戰的嫌疑,是因為中端相對保守的風格。 具體表現為人聲略前傾,口型有顆粒感。 其實上一篇文章也提到它偏向于各種現代流行音樂,但要知道鋼琴的音高和滑音也大多在中頻范圍內,而Flow的人聲和背景音樂獨奏基本都是具有一定的分辨率。 ,甚至一些流行音樂中的鋼琴曲更動人。 只是小米Flow相對保守的中頻讓人聲委婉了一些,有情緒的表現力,但對于聽慣了人聲較多的人來說,Flow并沒有那么毒,也不足以捕捉。
至于低頻,小米Flow的低頻可以說是壓倒性的。 其實它還有BVS高音引導系統的加入——畢竟是類似耳機的低頻設計。 借助金屬腔體后半部分的半透設計擴大腔體空間,小米Flow的低頻變得扎實細膩。 非常臃腫,在量感和下潛之間有著很好的平衡。 既不會像動鐵的低頻那樣敲擊鐵皮,也不會因為指尖的字打得太多而顯得悶悶不樂。 . 恰到好處的量感保持了小米流整體明快的聲音風格,同時也沒有隱藏其他頻段的細節。 小米Flow的低頻瞬態可圈可點。 除了不空虛,還有特別清晰有力的腰線感。 低頻的優點。 總體來說,小米Flow更適合營造流行音樂氛圍。
另外,在聲場方面,小米Flow變得如此“窄”。 其實配合中高頻的兩塊動鐵,小米Flow的分離度和定位感也很好,對于聽現場音樂和搖滾樂的鋼琴分離有很大的幫助。 不過聲場橫向和縱向都不是很明顯。 也許還可以舉行一些小民樂。 如果場景大一點,就會有點擁擠。
值得一提的是,老黃在將小米Flow接入同樣基于安卓系統的專業音頻播放器拜亞動力X53時,發現在更好的后臺下,小米Flow的聲音風格會有所收斂。 表現為高頻顯得飽滿,但與發燒友口中的順滑度還有一定距離; 同時低頻的質感會顯得越來越出色,層次感和立體感也會顯得更強。 不過中頻的人聲還是比較靠前的,聲場、分離度等質量上的差別并不大。 事實上,小米流就是為手機后臺而生的。
最后,有一件小事老黃覺得有必要提一下。 最近身邊的幾位朋友或者媒體老師也陸續收到了小米流量,他們都指出量產機和工程機之間,或者量產機之間存在不同的聲音。 根據老黃目前的消息,此事屬實,小米也在抓緊時間解決。 我個人猜測主要原因應該是供應鏈和新音頻團隊之間的協調問題。 得到完美解決。
PConline評測室總結:小米流,任重而道遠
純主觀上來說,小米Flow雖然給大家帶來了一點小驚喜,但不管是請來臺灣的坪井浩設計,還是請來千余人來調試適合歐洲人的麥克風腔體,至少心態 過去用匠心做產品的小米雖然倒退了,但也只是把“小而美”的概念變成了適合普羅大眾的美。 只是有些KOL每秒都在評論小米流量,實在不敢批評老黃。 其實小米Flow真的很搶眼魅族flow耳機國外評測,端莊的造型,舒適的佩戴,音樂般的泛流行調音。 至少我覺得相對于手機廠商原裝的399喇叭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中二的2K喇叭了。 對于高端產品,小米流量帶來的誠意還不錯。
不過嚴格來說,和1more、fiil之前的產品類似,他們也有手機用戶受眾,他們的產品也或多或少有亮點。 但是,國外市場,尤其是感冒人群的市場魅族flow耳機國外評測,并不買賬。 當599的價格擺上臺面,就會抵擋不少想嘗鮮的玩家,也是不少冷友考慮消費的“天王山”。 小米流最終能否擺脫友商遭遇的尷尬,真正開啟屬于自己的HiFi夢想呢? 只能說,對于小米來說,以上這條路并不好走,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