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大年初一吃餃子-一家家一樣,其實這在北方的漢族人中才是如此。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食俗也是千變?nèi)f化,辛富多采的。
在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jié)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棕子,寓意可“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湖北團風(fēng)人春節(jié)第一餐喝雞湯,象征“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后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dāng)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qū),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fā)財"。
廣東部分地區(qū)春節(jié)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jié)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班干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yuǎn)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民,春節(jié)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jié)第一吃面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卜,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guān)中、河南部分地方,第一餐要吃餃子與面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部分地方,春節(jié)第一餐愛吃“長年菜"。這是一種莖葉很長,有苦味的芥萊。有的還在菜里添加細(xì)長的粉絲,意即“綿綿不斷,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