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過臘八粥,送走灶王爺,過大年的喜慶氣氛早已醞釀濃郁,漸趨高潮。面對第一個放假的“年三十兒”,還真是有些新鮮。東北、魯北等等習慣在中午吃團圓飯的人們終于找回了“年三十兒”傳統的年味兒。那么,按照北京的“老禮兒”,大年三十兒究竟應該怎么過?民俗專家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年三十兒”在北京
辰時~巳時(07-11時)貼春聯、門神、“福”字掃除迎新未時(13-15時)準備年夜飯和餃子掌燈時分(18時左右)闔家團聚吃年夜飯戌時~亥時(19-23時)圍爐守歲子時(23-01時)放鞭炮,吃餃子。
除夕,亦稱“除夜”、“大年夜”、“年三十兒”,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是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大年三十兒究竟應該怎么過?
“除”者,去也,即除舊迎新之意,“夕”者,晚也,指一日將盡之時,“除夕”,即指每年臘月“月窮歲盡之日”的夜晚,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所以,年三十兒的活動都以除舊布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王安石《元日》詩里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如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夢梁錄》中這樣描述這一天的忙碌與熱鬧:“十二月盡,俗云‘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家不論大小戶,俱灑掃門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話供物,以祈新歲之安。”
民俗專家高威
除夕怎么玩熬夜時孩子玩“升官圖”
今年,除夕成了法定假日,從時間上給了大家一個親近傳統、體會傳統和民俗文化的機會。
過去,北京過年最熱鬧的就是除夕。“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喝過了臘八粥,對過年的企盼就開始越來越緊迫了。為什么這么重視除夕?因為除夕夜的活動在過年的整個過程中最隆重熱鬧,比如要闔家團聚吃年夜飯、要守歲、祭祖、接神。
而“三十兒”的整個白天基本上都是在為晚上的活動做準備。早上起來要寫春聯、貼福字。春聯貼出來之后,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還要互相欣賞、交流一下。然后,就準備包餃子的面啊、餡啊,以前還要準備“踩歲”用的芝麻秸、高粱稈。
按照老傳統,除夕夜的一項重要活動就是祭祖,這個活動不能簡單的用“封建迷信”去否定。過去是農業社會,人們必須依靠整個家族的力量去豐衣足食。所以人丁興旺、家族和諧非常重要,人們對祖先表示尊崇、感恩的儀式實際上是一種凝聚家族力量、調節家族關系的重要方式。
除了祭祖之外,還要接神。傳說這天晚上,天上諸神要下界,臘月二十三上天的灶王爺今天也要回來。在這個節點上進行的這些祭祀活動,本質上是要強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天、地、人要和諧地在一起。這些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家家戶戶都是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
我們講“守歲”、“過年”,“年”是個怪物,“歲”也是一個不好的概念。
在“歲更”這個新舊交替的時期,來年可能遇到順利的事情,也可能遇到不好的事比如自然災害;一睡覺就容易放松警惕,所以人們“守歲”就要熬一宿。
這個熬不是干熬,而是有很多有趣的娛樂活動。比如老人們玩牌,小孩兒們可以玩“升官圖”,“升官圖”講一個小孩子長大成人一直到做翰林的過程,以前讓小孩子玩這個實際上是要他愛讀書、愛學習,把娛樂和教育結合在一起了。長輩還要給小孩子“壓歲錢”,因為老人的人生經驗豐富、定力強,能夠壓得住這個“歲”。
“歲更餃子年夜飯”,吃餃子最講究的時候就是在“子時”。不過,全國各地除夕夜的風俗會有不同。在浙江一些地方,除夕的年夜飯類似火鍋,把各種菜肴放進鍋里熱熱鬧鬧地一起燉,大家都去吃,紅火勁跟過年的氣氛很貼切,它的意義同樣是強調家族和諧團圓。
這么多年,很多習俗的形式都變了,但不變的是強調感恩和團圓的這個核心。現在一些慈善組織會在新年前后組織為弱勢群體捐助、慰問孤老這樣的活動,就很有意義。另外,組織一些公眾的娛樂活動也是不錯的形式,比如門頭溝區曾經在雙峪廣場放煙火,老百姓不用花一分錢就享受了過節的熱鬧喜慶。在國外,很多民間社團和商會都會舉行類似的活動,值得借鑒。
民俗·各地
“年三十兒”各地風俗
山 東
在魯北,全家人的團圓飯放在大年三十兒中午。守歲到午夜零點之后,放鞭炮吃餃子。為了讓自己鞭炮響得早,不少人家都要盯著表卡時間。午夜一到,鞭炮立刻響起來,一直持續到初一早上。
湖 南
除夕晚上零點的時候,各家要把一個金元寶模型放在門外,希望新的一年里招財進寶。人們要把雞、肉、魚燉好后,撒上紅紅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豐登。
陜 北
這里的年三十兒有一種獨特的習俗——打醋炭。人們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鍋里好放些食物“照鍋”,寓意一年不缺吃。
臺 灣
臺灣的除夕叫“過年日”。午后,人們要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闔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年夜飯后,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表示孝心。
江 蘇
蘇州人除夕守歲時,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鐘”。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到了守歲的最后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洪亮的寒山寺鐘聲,報道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
民俗專家崔普全
除夕怎么吃餃子煮破了要說“掙了”
除夕晚上的活動是講究最多的。人們認為三十兒是個“煞時”,新年是個“吉時”,在這個新舊交替吉兇交錯的時候,就要特別小心。
三十兒白天是最忙的時候,有個說法是“忙年”:貼門神、春桃點燈之前必須做完,房子總要象征性地掃一掃,花生、瓜子、糖和泡的水仙都要準備好,還有晚上的年夜飯和餃子。
過去的說法是“不祭祖不過年”,但是現在,最重要的是“大團圓”這個民族意識的傳承,這種有特殊凝聚力的傳承是最穩定的。
按老北京的規矩,年夜飯在掌燈的時候吃,這頓飯可以吃的時間長一點,一家人邊吃邊玩,到八九點鐘撤了,等夜里十一點的時候再擺一桌。
吃年夜飯,桌上一定得有條魚,這條魚可以吃也可以不吃,是一個“連年有余”的寄托。在陜西、甘肅這些很缺魚的地方,這道“菜”在年夜飯上也必不可少。人們會用一個木頭刻的魚來代替,上面也一樣要倒上糖醋汁,你去夾它才發現原來連盤子帶“魚”是一起的。吃年夜飯的時候,還不能吃得太干凈。
除夕夜還會有十二三歲的半大小男孩和乞丐在門外說吉利話“送財神”,人們要歡迎財神,就會給賞錢。這個時候如果不愿意“請”,也不能說“不請”或者“不要”,而要說“請過了”。以前,大家還在院子里鋪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歲”。
包餃子的時候要說“餡兒多了”,不能說“面少了”;餃子煮破了,得說煮“掙了”,摔了東西要說“歲歲(碎碎)平安”,裂口的饅頭得說是“笑開了口”。
如果家里有病人,除夕這天晚上要把藥渣倒掉。“守歲”的時候燈要亮一宿,不能呵斥孩子,不能翻箱倒柜地找東西。
過節講究入鄉隨俗,年三十兒的民俗習慣各地也會有自己的特點。在北京除夕夜要吃餃子,南方一些地方會吃年糕,而在四川,人們則要包湯圓。
以前三十兒即使不放假,實際上到了這天,人們在單位里也表現的很“浮”。以前我們在工廠里的時候,大家擦車的擦車,洗工作服的洗工作服,打電話訂約會……現在給了假,大家就踏實了。除夕之外,清明、端午、中秋也被定為法定假日,體現了對傳統節日和傳統民俗文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