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之際,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國人的大年才算真正結束。元宵節古稱為“上元節”,是一個典型的中華民族民俗節日。
千百年來,我國人民形成了元宵節點花燈的風俗。他們用自己的靈心巧手創造了種類繁多、形態各異的花燈,使中國彩燈文化呈現出奇光異彩。
以花燈為主題的郵票,在內地及香港、澳門、臺灣均有表現。
1981年2月19日,中國原郵電部率先發行T60《宮燈》特種郵票一套6枚。所謂宮燈,亦即宮廷花燈,以雍容華貴、充滿宮廷氣派而聞名于世,是中國彩燈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藝品之一。由于長期為宮廷所用,除去照明外,還要配上精細復雜的裝飾,以顯示帝王的富貴和奢華。正統的宮燈造型為八角、六角、四角形的,各面畫屏圖案內容多為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等。宮燈用料極為考究,大多是紅木、紫檀木、花梨木、楠木等貴重木材,甚至以昂貴的金銀裝飾。制作要求精細加工,技藝全面,雕、鏤、刻、畫缺一不可。宮燈的種類很多,主要有掛燈、座燈、提燈、壁燈等。《宮燈》郵票表現的是花籃燈、龍球燈、龍鳳燈、寶盆燈、草花燈、牡丹燈,造型雍容大度,做工精美豪華。
1985年2月28日,我國郵政發行T104《花燈》特種郵票一套4枚。郵票圖案選用中國當代民間工藝大師制作的“九蓮獻瑞”(浙江杭州)、“龍鳳呈祥”(廣東佛山)、“百花齊放”(廣東廣州)、“金玉滿堂”(上海)圖樣.它繼承傳統而又有創新,構思巧妙、匠心獨運。其中的“金玉滿堂”也就是金魚燈,出自上海已故“江南燈王”何克明之手,由金魚和蓮花、荷葉、藕的形象結構而成,造型生動活潑,寓意連年有余,象征豐收。
為體現盛世辦燈會的中華傳統文化,中國國家郵政局聯手香港特區郵政署、澳門特區郵政局以《民間燈彩》為主題發行郵票。內地是2006-3T一套5枚郵票,分別選取了陜西商洛的“魚燈”、北京的“白菜燈”、江蘇南京的“蓮花燈”、浙江仙居的“龍鳳燈”、廣東佛山的“花蝶燈”;香港是一套3枚郵票,外加郵票小型張,表現的依然是本地的“荷花仙子”、“水仙”、“孔雀”及“童子舞龍”燈,小型張還印上燈謎以供射猜,平添趣味;澳門一套4枚郵票,外加郵票小型張,圖案較為抽象,全部是鄰近的花燈之鄉廣東佛山的彩燈,或掛著金龍,或掛著紅紅的中國結,十分喜慶。
澳門、香港地區居民同樣保留制作、觀賞花燈的傳統民風。而花燈不止在元宵節,另一個重要且類似的民俗節日中秋節亦流行賞花燈。澳葡當局郵電司1982年10月1日發行《中秋節》郵票一套4枚,每枚的主圖都是一個漢字“秋”與一種中國傳統彩燈,4枚郵票上的彩燈分別是:嫦娥奔月燈、葫蘆燈、八角燈、獅子燈。港英當局郵政署也于1984年9月6日為慶祝中秋節發行《香港花燈》一套4枚,所選皆為嶺南特色花燈:鳳凰燈、麒麟燈、蝴蝶燈、魚燈,以黑色背景襯托,真實展現了花燈在夜晚的亮麗景象。
燈在海峽彼岸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1993年1月16日,配合舉辦臺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臺灣郵政部門印發《中華傳統工藝》郵票一套4枚,第二枚“燈籠”圖案表現工匠繪制彩燈。2002年2月26日,印發《臺灣民俗活動(上輯)》郵票一套4枚,首枚“放天燈”展示的是島內地處偏僻的平溪民間農歷正月十五以彩燈祈福的儀式。
除了彩燈主題套票外,不少其他題材中國郵資票品也常常通過點綴彩燈來增加圖案效果。1949年10月8日發行的新中國首套郵票紀1《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郵票全套4枚,同一圖案突出一只飄揚在天安門城樓上、畫有政協徽志的碩大燈籠。1987年10月14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通過臺灣居民大陸探親方案。同年10月16日、17日,民革中央、臺盟總部和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負責人相繼發表談話熱誠歡迎臺灣鄉親到大陸探親,同時希望臺灣當局能允許大陸的臺灣同胞回臺灣探親。為此,原郵電部1988年2月10日特發行JP13《歡迎臺胞探親旅游》紀念郵資明信片一套2枚,郵資圖案是由兩岸人民喜愛的龍燈、水仙花和湯圓組成,寓意同胞的親情、鄉誼和喜慶團圓。1997年1月5日,2枚一套1997-1T《丁丑年》生肖郵票的第二枚主圖,便是一盞寫著“牛”字的花燈。(文字來源:中國商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