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初七,又稱為“人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農歷正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習俗中的“人日”,即“人類的生日”,這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中國民間稱初七這天為“人日”、 “人慶節”、“人勝節”、“人口日”、“人七日”或“七元日”。民間有一個傳說,過去人和動物不分彼此,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日。農歷正月初一是雞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初三是羊的生日,初四是豬的生日,初五是牛的生日,初六是馬的生日,初七是人的生日,初八是谷的生日。這種傳說遠在漢代就有記載了,可能是一種動物崇拜的遺風,賜予每種動物一個誕生神話,從而也產生了人的生日——人勝節,并產生了十二生肖信仰,并以其記時。
道教也認為“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此說頗有“進化論”的科學觀念。漢人東方朔的《占書》亦云:“歲正月一日占雞,二日占狗,三日占豬,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因此,民間相信,如果正月初一天晴,是年雞則繁育,陰雨雞則不旺;初二陰晴兆狗;初三日陽晴則兆豬,以此類推。
民俗有曰
◆“七日貼人于帳”。
◆又稱"七煞日",許多事情都不宜在這天進行,尤其應避免外出遠行。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攤煎餅,“熏天”。
◆街頭看少年。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吃面說媒兩不誤。
老壽星
古人認為正月初七以晴為好,寓意人壽年豐,天下大同。漢時東方朔的《占書》中就有“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的說法。可見“人日”的說法至少在漢朝時就已流傳,到了魏晉后開始重視。唐代之后,更重視這個節日,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朗,則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
民間藝術 生命樹剪紙
各地民間還流行生命樹剪紙,祈求兒童健壯生長。人類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對世界的認識是模糊的,對自己的歷史也一無所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智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在維持自己生存的同時,也在探求人類自身的起源。其他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還很多。這些神話雖然牽強附會,但其中卻糅合了許多遠古的歷史和圖騰文化,對后世有重要影響,如古代的生肖銅鏡,現在仍然使用的月份圖表、時辰圖表,應用了各種動物的標記,就是與神話傳說分不開的。還有認為生命來源樹木或動植物混雜這樣一種說法。
古時“人日”還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貼于屏風或窗戶,也戴在頭發上,因此,“人日”也稱“人勝節”。過去在“人日”這天,中國一些地方有“麻稈點天燈”、“用豆熬粥治頭疼”、“婦女遛彎祛百病”、“登高賦詩”等習俗。
唐高適的《人日寄杜二拾遺》詩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感懷之句。它證明唐代的人日節,已不僅僅專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層思親念友的氣氛。時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過了人日節才能遠走他方。人日節這天不出遠門,不走親串友,在家團聚。人日節下午一般吃長面,也叫拉魂面。意即過年時人都走東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過該準備春耕生產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來,準備春耕生產。
傳說人們還要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婦女將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鬢發上,既講吉利,又是一種裝飾。民國以前,人日這天青年男女結伴到郊外游玩,選“人日皇后”,中選者主持一天的活動。年長者則登上觀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飲酒、吟詩作賦;女的去神廟參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區)賞花或拜黃大仙廟。
人勝節的活動還有一些。
一是占卜吉祥。根據氣象判斷吉兇,以卜人類的繁衍。在西北地區多在人勝節前后購買“生命樹”等剪紙。在北方還流行一種活動:讓小孩頭頂八卦,測試能堅持多久,以訓練其耐心,期盼吉祥。這也是一種祈求人丁興旺的吉祥物。
二是放生。放生是受佛教影響發展起來的,但與人勝節神話傳說又有一定聯系。
三是文藝活動。這類活動往往與春節的文藝活動相同,但也有其特點。如陜西延安在人勝節時,把鼓抬出來,鼓聲一響,人們就躍躍欲試了,“鑼鼓響,腳片癢”。大家都擁向廣場,開始鬧秧歌。男女都可參加,選舉隊長。秧歌隊到處轉院拜年,以酒洗塵。秧歌種類較多,有過街秧歌、排門秧歌、大場秧歌、走燈秧歌、老秧歌等等。延安鬧秧歌,起初也是為了驅疫,后來才變成娛樂活動,當然也有加強聯絡、勸善等教育內容。
由于人勝節又在春節范圍內,所以有許多傳統體育和游戲,如漢唐時期就流行的蹴鞠(足球),元代還以比賽蹴鞠為軍隊訓練項目。另外,還有唐代的踏球和木射球。兒童則玩小謠兒、捉迷藏、老鷹抓小雞、打陀螺、玩杠子、踢毽子、踢球等。人勝節期間,各地都有捏面人、吹糖人的藝人沿街叫賣,看來是一種小生意,其實與女媧造人傳說也有聯系。當時也流行各種棋類玩具,北京還有一種“臥游山湖”的游戲,它類似升官圖,但游玩的地點都是地名,借此傳授地理常識。近代又從西方傳入臺球活動。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后生,是人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這一天,當年滿16歲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街頭出現“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的亮麗景觀。各處廟會也在這一天掀起客流高潮。游人明顯比初一到初五多。少男這一天要著意打扮,充分展示自己的青春朝氣,少女要自制人勝、花勝飾物自己佩戴或相互饋贈,顯示自己手工技巧。這是一個展示青春美的日子,也是家庭主婦在家忙活幾天節日后可以上街游玩的日子,更多的人是為自己的兒子、女兒挑選配偶,以便正月十五后托媒人去提親。青少年會去哪吒廟,因為哪吒是北京的保護神,青春的神。這一天要祭喜神,北京的喜神在哪兒?有人說是擺在妙峰山,但更通俗的說法是喜神沒有具體形象和位置,是個精神的神,無處不在,就看誰能遇到了。說白了就是你看誰最順眼,最喜相,喜神就伏在誰身上,給你快樂和吉祥。
在山東省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據說:“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清代,北京人正月初七日有測陰晴的活動,“人日”不但要吃春餅(一種雙層的荷葉餅,卷“盒子菜”(醬肘子、小肚等熟肉菜),而且要煎餅于庭院,謂之“熏天”。但此俗流傳范圍越來越小,清末民初時即已被淘汰,以后則鮮為人知,這些習俗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多數已消失。
目前,在中國南方一些地區還保有“撈魚生(類似吃生魚片)”的習俗,撈魚生時,往往多人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里,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口中還要不斷喊到:“撈啊!撈啊!發啊!發啊!”,寓意“越撈越高,步步高升”,此俗在新加坡依然盛行”;而在中國北方則保有用炒過的大米拌上飴糖,做成球狀或方狀食品食用,叫“響太平”,寓意“太平安康”。
對于人日,廣東潮州人不作重要節日,但吃七樣羮,十分普遍。七樣羹也叫七寶羹,用七種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時候食用,以此來取吉兆,并說此物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蔥、芫茜、韭菜加魚、肉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于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客家人喜用魚一起煮,取食有余之意。汕頭市區的菜攤,在這一天將7件菜搭配好,論把算錢,不計斤兩,人們樂意接受。農村哪一戶欠一兩件菜,在地里采他人一二株菜湊成七件,沒人說他是賊。
而在南方某些地區,早上須吃餃子,正月初七這天的習俗是“敬土地”和“說(吆喝)毛狗子(狐貍)!說老巴子(狼的土稱)!”過去農村生產力低下,人們無力抵御水災、風災、旱災、冰雹等自然災害,而且病災、蟲災、鼠災、獸災頻繁;種莊稼難有好收成,養雞鴨鵝沒奈狐貍何,狼不僅經常拉豬拉羊,還常常吃掉小孩,這些都給人們造成巨大損失,直接威脅著人們生命、財產的安全!無奈的人們,只好寄希望于上天派來“保佑一方”的土地爺了;因此,舊時每個村莊,即使是單門獨戶人家,也都在屋場下邊修建有土地廟,供奉著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從其“土中年豐人畜旺,地靈善惡自分明”的對聯和“保佑一方”的橫批就可看到人們對“土地爺”的期望值及虔誠程度了。
每年的正月初七晚上,大人們用托盤端著熟豬頭、祭品和香、表、紙、燭、鞭炮等,小孩子們提著燈籠排著長陣,去到土地廟祭祀土地公和土地婆;跪拜禱告,祈求土地保佑全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四季平安,還要許愿‘保佑狼巴子不拉豬羊,毛狗子不拉雞鴨等,來年還愿的豬頭會更大,燃放的鞭炮會更多’。在朝拜土地來的路上和回歸途中,孩子們皆要舞動燈籠,一起高聲吆喝,高喊著:“我們屋檐高喲!對門屋檐低喲!說嚯!毛狗子拉對門的雞喲!”“我們這邊贏喲,你們那邊輸喲!說喝!老巴子拉你們豬喲!”,一遍又一遍,一聲接一聲不停的喊!上下村莊和對門屋場的兒童也都同時同樣的喊叫起來,夜空中長期蕩漾著四面八方的“說喝”聲!這一古老習俗,一直留傳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