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歷史長河,孕育了中華漢民族的一支優秀民系,也孕育了客家民系多姿多彩的獨特風情民俗。客家民俗風情,承襲和保留著濃郁的中原遺風,又包容著居地土著習俗。每逢民俗活動,客家人就如同過一個盛大的節日。打幡、放銳、花燈、船燈、抬閣、十番、鑼鼓、舞龍舞獅、踩高院等各種民俗藝術大顯身手,山村里搭臺唱戲提愧俑,四鄉八鄰、遠方親友趕來赴會,熱鬧非凡。時至今天,婚嫁喪葬,歲時節令,民俗活動,民間藝術,經過世世代代繁衍發展,依然植根于客家人的聚居地,構成一幅原始、古樸的民俗畫卷。 芷溪,連城廟前境內的一個古老村落,先祖早在500多年前遷居于此,時至今日已聚居四姓、繁衍數十代。 花燈即清康熙年間在蘇州做官、娶蘇州人為妻的當地人從蘇州傳人,歷時近300年,逐漸由小變大,從少到多,從掛燈到游燈,日益豐富多彩。花燈以宮燈為主燈,外圍配上花籃、紗燈、牡丹燈、鱉魚燈,畫上字畫或裝制羅漢、古裝人物等,用特制玻璃杯裝蒸過的茶油、花生油和煮曬精選的燈芯點燈,形成紙做燈、油點燈、紙包火的特色。每個花燈重20余斤,高5尺,分二層、三層結構,有99盞油燈火,由十幾人抬護元宵節時按姓氏輪流出燈,多時達百余盞,組成一支花燈長隊,花團錦簇、琳瑯滿目、配以鑼鼓、十番樂隊、十分壯觀。 楊成武上將觀此花燈錄像后,即致信贊其"有特色舉世無雙,很驚險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