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錢荒”
很難想象,一個月前各媒體還在討論中國海量的貨幣發行,一個月后,中國出現了錢荒。
就在前不久公布的數據,5月末M2余額104.2萬億元,同比增長15.8%,這已經大大高于13%的增長目標。足以說明市場并不缺錢,而是錢沒到該到的地方。
銀行的錢該到哪里呢?銀行的錢最應該到的是需要錢并確實需發展的實體行業。在這里,我們認為中國的錢流出現了兩個問題環節:第一,很多錢只留在銀行,沒進入實體經濟。第二,進入實體經濟的錢沒進入最需要的行業,進入的都是產能過剩行業加劇產能過剩。
這兩個環節為什么出問題了呢?
先來看第一個環節:錢留在銀行干嘛呢?
6月份是商業銀行準備半年報的時候,歷來是個缺錢的日子。但今年的6月,銀行比較特殊,前10天,全國銀行信貸增加近1萬億,在這其中,70%以上的新增信貸是票據融資,而一般性貸款增加很少。這項數據足以說明很多錢沒到實體經濟中。
對比之下,反而是銀行的同業業務增長迅速,截至去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放同業超過10萬億元,同比增長26.4%;買入返售資產同比增長55%。同業資產占總資產比例超過15%。這是非常可怕的,同業業務有個大好處,就是占用的銀行資本金極少,最能繞開貸款規模限制,最能規避利率管制,對資本監管越來越嚴格的銀行業來說,同業業務極有可能從不起眼的邊緣業務發展成重點業務甚至是核心業務。
信貸急劇增長,票據融資隨著增加,一般性貸款增長很少,同業業務迅速增長,為什么這四項數據是這樣表現呢?
這些數據背后就是典型的資金錯配。何為資金錯配?舉例來說,銀行吸納了3個月期限的定存,可能會向外發放1年期的貸款,因為越長期的貸款利率越高。存款到期后,銀行可以用其他資金或者同業拆借,借錢還給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