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在近日召開的北京2014教育督導與評價研討會上,教育部相關負責人透露,要打破教師的鐵飯碗,實行五年一注冊。而對于“虐童”“性侵幼女”等行為,教育部今年底將制定“師德紅線”,對違反教育規律的行為作出規定,并制定相應的懲處措施。
離孩子們最近,與孩子們相處時間最多的,是學校的老師;影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最重要人物,還是老師。教師的職業素養能力,直接關涉孩子的未來。所以,教師的師德和職業水平至關重要。
因此由教育部出臺文件劃出師德“紅線”,并進一步打破教師鐵飯碗,改終身制為五年一注冊,優勝劣汰,能進能出,這更似形勢所需、現實所逼,我們不能說沒意義。不過,這根“紅線”咋劃,由誰去全程而動態地劃,啥時候算踩線或越線,誰是劃線與懲處越線和“審批”的監督者?云云。若此類事項沒有制度性廓清,要將這一看似剛性的措施執行下去,恐怕很難。有人會說,不是有教育部門的官員主導嗎?但在現行體制下,教育行政官員的常態監管原本就有紕漏,若再追加審批權,無疑是加重“把審批當監管”的現實。
我們知道,教師資格認證制度起源于1825年的美國,我國在這方面起步較晚,于2001年才開始實施教師資格制度。美國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因行動早、經驗足、補白細,如今已很成熟。而我們直到目前,看起來更像是只搭起了一個框架,要往里面填空的東西實在太多。比如對教師資格認證有點“一勞永逸”的成分,激勵約束機制缺失,忽略教師專業發展的規律性,過于重筆試輕職業素養考評。為了簡單省事,也為了表面上的公平,往往是一考定奪,忽略“分數合格”背后隱含的職業素養與師德水平。
如此局面造成不少根本不配做教師的“怪物”混進教師隊伍,這些教師隊伍中的敗類的出現,加劇了現在一些中小學普遍存在的人本教育缺失。盡管屢屢受到質疑,但應試教育卻一直是評價學校教育水準的唯一標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一直沒有像分數那樣吸引大人的眼球。使得一些不會做人但會教書的問題教師長期混跡教師隊伍中。
所以,我認為,當前最緊迫的不是強化教育部門后端審批環節的重要性,而是首先要較正我們教育理念上業已出現的偏離部分,強化對學生的人本教育理念。少數教師出現問題,審批當然有責任,但最大的責任在前端,平時的監督久處盲區。靠教育行政官員去學校監管肯定不現實,國家也擔負不起這樣的巨額財政負擔,我們應充分發揮教職員工及學生和家長的民主監督作用,制度性削弱學校行政領導的過于集中的資源分配權力,從而過渡到良性的教師治校而非校長治校的民主管理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