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莆仙鬧元宵時間持續整個正月,從正月初八涵江保尾、西天尾后卓等地開始鬧元宵春,至正月十五六為大部分農村鬧元宵心(即達到高潮),直至正月底的西天尾洞湖村等地農村漸漸收場。莆仙元宵節家家張燈,戶戶結彩,活動搞得紅紅火火,節日舞臺異彩紛呈,好戲連臺,民間別開生面的“游燈”活動最為壯觀。
元宵之夜,“明月滿街流水遠,春燈入望眾星高。”一支支長達數華里的燈隊,宛若一條條金龍蜿蜒蠕動在鄉間大道上。相傳“游燈”由來于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倭寇騷擾興化(莆仙舊稱)一帶,戚繼光奉命率部前來救援。戚家軍為了迷惑敵人,命百姓每家于夜晚各點一盞燈結隊而游。倭寇以為大兵到來,嚇得倉皇逃命,從此“游燈”便成了一年一度于元宵節期間舉行的民間紀念活動,給予人們一種頗為獨特的美感和力量。
仙游縣楓亭鎮的元宵燈節十分獨特,時間長達5個夜晚,其中還有一個動人的典故呢。傳說宋朝年間,連江里(即今楓亭鎮)在朝居官者多,他們把京都燈會中較有特色技巧的形式品種傳回故鄉,并與家鄉的燈節特色融會貫通,形成獨具特色的楓亭元宵游燈,與各地迥然有異。據說有一年元宵節臨近之際,楓亭籍在朝的官員各自紛紛邀請皇帝駕臨楓亭觀燈。皇帝問道:“何日燈會?”眾邀者均答是“正月十五”。皇帝頗費心計,為了既不傷臣僚之間和氣,又得給邀請者面子,更要顯示
皇帝對朝臣的不偏不倚,遂答應駕臨楓亭觀燈,并諭準從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相邀的朝臣各自舉辦一場游燈盛會。在朝的楓亭籍官員就發動各自原居住地的鄉民提早準備,極力操辦,都想把各自的燈會辦得隆重精彩,以博得皇帝贊賞。于是,從當年的正月十三晚至十七晚,楓亭籍各朝官居住的鄉村依次競辦了盛況空前的元宵游燈,皇帝親臨觀賞,被那頗具特色的“蜈蚣燈”、“菜頭燈”人物故事彩架、弄龍舞獅等所吸引,贊不絕口,御賜了“邀來元夜無雙景,獨占楓江第一春”、“大魁天下”、“天官賜福”的題贈。
從此以后,連續五夜的楓亭元宵游燈盛會相沿成習,而且越辦規模越大,人物故事彩架、燈具品種不斷增多,綿延數里的“燈龍”穿行于村間阡陌,甚為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