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桿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刀桿節是什么節日
刀桿節是云南輪馬山一帶傈僳族的傳統體育節日。相傳明朝時期,兵部尚書王驥到邊疆安邊設卡,他體察邊民的疾苦,積極幫助傈僳族發展生產,因此受到人們的愛戴。后來,王尚書被調回朝廷,在二月初八這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傈僳人民為了紀念他,將這一天定為“刀桿節”。
刀桿節活動有哪些
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來到“刀桿節”會場,觀看“上刀山,下火海”活動 。
幾聲火槍響過之后,首先七八名“香通”(上刀桿表演者)為眾人表演“跳火 舞”。他們上身裸露,光著 腳,模仿各種禽獸動作,在一堆一堆燒紅的木炭上,來回跳動,還不時抓炭火在身上揩抹,圓渾的火球在手中 翻滾、搓揉,而他們卻毫不在意。經過火的洗禮,意味 著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種災難。
會場中央,矗立著二根約20米長的粗大木桿,木 桿上綁有36 把鋒利的長刀,刀口向上,銀光閃閃,形成一架高得讓人生畏的刀梯。就在人們敬畏擔憂之時,上刀桿必不可少的祭祀開始了,幾個穿著紅衣裳,頭戴紅 包頭,光著腳的勇士,健步來到刀桿下,跪在一幅古 代武將畫像前,然后雙手舉杯過頭,口中念念有詞,接 著將酒一飲而盡。然后,他們縱身躍起,輕盈敏捷地爬 上刀桿,雙手握住刀口,雙腳踩著刀刃,魚貫而上。
最先爬上頂端的人,還要作高難度倒立動作,燃放 鞭炮。幾千名觀眾仰首觀望,不時爆發出陣陣喝彩聲。
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桿節”,已被有關部門正式定為僳僳族的傳統體育活動。
刀桿節的來歷
關于刀桿節的來歷,傈僳人中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漢族和傈僳族都是一母所生的兄弟,漢族大哥用石樁號定了一片土地,傈僳弟弟則用草繩圍山,也號了一片土地。誰知后來一場山火燒過,石樁依舊,草繩則被燒得無影無蹤了。傈僳弟弟認不出自己圍的土地,只好來到邊境的深山野嶺。他們用弩弓獵取鳥獸,割取山蜂釀制蜂蜜,刀耕火種,種玉米為生……他們的日子本來就過得十分艱難,誰知后來又遭強虜侵犯邊境,無力抵抗的傈僳人慘遭殺戮,生靈涂炭。
于是,朝廷派兵部尚書工驥率兵前往御敵,很快就驅逐了入侵者。為了安邊固土,王尚書派人把那些躲入深山的傈僳人家遷于一處,聚居成村,傳授內地先進的耕作技術和飼養牲畜、護育山林的方法,使傈僳人過上了有吃有穿的太平日子。
后來,奸臣上書稟奏皇帝,誣陷王尚書在邊境組織邊民練武,大有擁土自立、反叛朝廷之意。皇帝聽信奸臣讒言,命令王尚書速回朝廷聽候發落。就在農歷二月初八這天,奸臣假意設宴為王尚書洗塵,卻在酒里下了毒藥,將王驥害死。
噩耗傳到傈僳村寨后,男女老少無不捶胸頓足,義憤填膺。他們發誓要以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勇氣,為王尚書報仇雪恨。從此以后,傈僳人便把二月初八這天定為自己民族的節日——刀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