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時間 九·一八事變是哪一年
九一八事變時間:1931年9月18日。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贓嫁禍于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占沈陽,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而與此同時,1931年12月15日,關東軍已經開始進攻錦州。12月7日,日本陸軍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從朝鮮調第20師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轟炸飛行中隊以增援關東軍。12月28日,第2師主力渡過遼河進攻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進攻打虎山(今大虎山)。
日軍進攻錦州時,國民政府多次電令張學良抵抗,1931年12月25日,令其"積極籌劃自衛,以固疆圉",張不遵令;張學良部隊開始從錦州撤退后,12月30日國民政府還急電令其"無論如何,必積極抵抗" ,但已經無濟于事。1932年1月3日,第20師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領錦州。而此時駐錦州的東北軍第12、第20旅和騎兵第3旅早已奉張學良命撤退至河北灤東地區和熱河。在張學良的一再不抵抗下日軍兵不血刃占領錦州。
1932年1月28日關東軍第3旅由長春向哈爾濱進軍,同時從遼西地區調第2師增援。當時為了轉移國際社會對滿洲的關注,日本在國際大城市上海挑起事端,引發了一·二八事變。1932年1月31日,依蘭鎮守使兼第24旅旅長李杜率吉林自衛軍進行哈爾濱保衛戰。激戰五天,自衛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撤往賓縣。1932年2月5日日軍占領哈爾濱。
不抵抗政策是誰下的命令
由于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占領,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侵略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興起。
過去長期以來都說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之所以不抵抗,是因為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以張學良部下為主的一些人在回憶錄中也多次提到這點。但是隨著海峽兩岸各種史料的披露,尤其是當事人張學良晚年自由時開口說話,可以發現,這些所謂蔣介石給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的說法多是空口無憑且經不起史料驗證的。1991年其重獲自由后,張學良在各種場合多次承認"不抵抗"決策完全是自己和東北地方高層的行為,與蔣介石無關。
九一八事變的意義
社會性質轉變
毛澤東曾明確指出:“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九一八”事變后,中國東北淪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華北地區擴展, 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中華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覺醒和團結。
民族團結抗日
九一八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越來越成為華夏兒女的共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吁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人人應視為與己有切膚之痛,以決死的精神,團結起來作積極的掙扎與苦斗”,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國共兩黨是當時中國的兩大政黨,九一八事變后,隨著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民族團結也日益增強,兩黨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強,有力的促進了兩黨的再次合作,從東北地區到西北地區,最后發展到全中國,終于開創了團結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的新局面,實現了民族大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