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了紀念誰 清明節的來歷
清明節為每年公歷4月5日前后,節日的來歷和紀念介子推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逃的臣子,大多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就有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看不慣這樣的場面,悄然離開。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然而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里時,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人上山搜索,結果還是沒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必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從之。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眾人上山才發現,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準備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洞,洞里好像有什么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并在山上建立祠堂。晉文公還命令把綿山改為“介山”,以示紀念。
后來,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以祭奠介子推。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其他關于清明節的來歷傳說
秦朝末年,劉邦終于打敗霸王贏得天下。
劉邦衣錦還鄉時,想去雙親的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他無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墳墓。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紙,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父母在天有靈,我將把這些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父母墳墓。”
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