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千節是什么意思
秋千節釋義:清明節的別稱。清明節的別稱叫做秋千節,元明清三代把清明節定為秋千節,秋千的歷史非常古老,早在古時候就有用樹枝綁上粗繩制作的秋千,深受皇宮的嬪妃公主喜愛,后來就流行這種稱呼。
蕩秋千是哪個節日的活動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隨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里也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玩耍。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秋千節蕩秋千的原因
民俗專家介紹說,“蕩秋千”源于民間勞作,唐宋時期盛行。清明節蕩秋千,古時女人最愛。清明節有“蕩秋千”的習俗,民俗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早在原始社會,我們的祖先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樹,在勞動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民間最早的秋千活動,人們稱為“千秋”。
傳說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創,開始時只是一根繩子,以手抓繩而蕩。后來,齊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帶入中原,漢武帝時因為它與“千秋萬壽”這個祝壽詞沖突,而改為“秋千”,后來就改為用兩根繩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時期,蕩秋千逐漸成為女子嬉戲玩耍的游戲,女子們衣衫裙裾隨風飄動,搖曳多姿,甚是好看。
民俗專家表示,蕩秋千流傳至今,仍受人們的喜愛。寒冬一過,人們換上春裝,架起秋千,在空中飄來蕩去,翩翩若飛,可以舒展心情,開闊視野,平衡身心,增大膽量,忘卻煩惱。“無風一上秋千架,小姝身材比燕輕”,蕩秋千對于婦女尤其適合,傳統醫學認為女子多郁癥,蕩秋千是非藥物解郁的好方法。
時至今日,在兒童公園、兒童樂園里還專設有“秋千”,供孩子們玩耍。秋千,諧音“揪著遷移”,最早的秋千多以樹丫為架,然后拴上彩帶即可,而后發展成各種繩索+踏板式的秋千。“蕩秋千”以唐代最為普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發展成清明節的重要習俗。
清明節還有哪些別稱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清明”二字作何解
清明,顧名思義是清澈明朗的意思。清明節在每年公歷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此時大地春回,天朗氣清、草木繁茂,的確令人耳清目明。
我國有多少個民族過清明節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北方的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南方的壯族、侗族、彝族、白族、畬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納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題。
與漢族相比,有一些少數民族清明節過得更隆重。比如,壯族人祭掃祖先陵墓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飯、肉、香燭、紙幡等;土家族在清明節要上墳掛青,家里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