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是冬月嗎 冬月是不是農歷十二月份
十二月不是冬月,十二月農歷別稱是臘月,冬月是農歷十一月份。
農歷月份的別稱
一月:正月、端月、征月、開歲、華歲、早春、孟春、新正;
二月:命月、如月、麗月、杏月、酣香、仲春;
三月:蠶月、桃月、桐月、季春、曉春、鳶時、桃良、櫻筍時;
四月:余月、陰月、梅月、清和月、初夏、孟夏、正陽、朱明;
五月:皋月、榴月、蒲月、仲夏、郁蒸、天中;
六月:且月、焦月、荷月、暑月、伏月、精陽、季夏;
七月:相月、蘭月、涼月、瓜月、巧月、孟秋、初秋、早秋;
八月:壯月、桂月、仲秋、中秋、正秋、仲商;
九月:玄月、菊月、青女月、季秋、窮秋、抄秋;
十月:陰月、良月、正陰月、小陽春、初冬、開冬、孟冬;
十一月:幸月、暢月、仲冬;
十二月:涂月、蠟月、臘月、季冬、暮冬、殘冬、末冬、嘉平月。
農歷十二月為什么叫臘月
農歷十二月稱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在古代,“臘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因臘日是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稱臘月。
人們習慣上說農歷十一月為冬月,這不難理解,可是稱農歷十二月為“臘月”,就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了,這該怎么理解呢?
其實,“臘月”是由“臘日”演變而來的。 在古代,“臘日”是祭祀百神的日子。據說這種活動最早是從周代幵始的,具體在哪一天,沒有確切記載。到了漢代,“臘日”已經有了明確的定位。漢代的人們把冬至后第三個戌日,即干支紀日法中地支為戌的日子定為“臘日”。由于冬至日在農歷上是不固定的,所以“臘日” 也沒有確切的時間。后來,人們將12月8日 定為“臘日”。
為什么祭神的日子要叫做臘日呢?這得從“臘”字古義說起。古“臘”字沒有“月”旁, 象形為一只被掏掉內臟的小動物烤在曰頭上。后來,人們把成塊的干肉稱為“臘”。在周代,掌管“臘”的人稱為“臘人”。用“臘”祭神, 所以便把祭神日稱“臘日”。
因臘日定在十二月,所以后來就把十二月稱為“臘月”。
臘月又稱什么月
臘月有歲尾、臘冬、殘冬、窮冬、冰月、余月、極月、清祀、冬素、大呂、建丑、季冬、暮冬、末冬、杪冬、二之日、嘉平、星回節、窮節、涂月、丑月、臨月、嚴月、嚴冬、歲杪等30種別稱。
“臘”與“獵”在古代是通假的,到了一年的結尾,要去田間打獵,帶回一些動物來祭祀祖先時間一長,獵祭就變成了臘祭,臘也有“接”的意思,新舊相接。但是不管怎么說,臘月一定要辦的一件事情,就是祭祀。《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